現在人們一提起黎曼猜想,最常見的評論是:“一位中國數學天才帶領一支國際聯隊,在美國創造了歷史。”
雖然數學不分國界,但沈奇的心願是帶領一支中國團隊再次創造歷史。
關於新專案霍奇猜想,沈奇和他的普林斯頓團隊一共三人,魯國珍和他的燕大團隊有七八人,吳主任和他的晨興數學中心團隊有五六人。
對於基礎數學研究而言,為了一個課題建立十六七人的專項研究團隊,絕對是豪華陣容大場面。
在這個豪華陣容中,僅有沈奇的學生拉爾夫一位美國博士生,其餘均是中國數學工作者,這應該算是一支中國團隊。
霍奇猜想是個工作量巨大的專案,立項之前的可研必不可少。
魯國珍、吳主任的兩個小團隊立即開展緊鑼密鼓的可行性研究工作,編寫完可研報告後他們會向相關部門申請立項,這需要幾個月的時間。
“霍奇猜想這個專案已經開始操作了,另外一組的三個難題,咋整呢?”沈奇回到酒店,在紙上寫下NS方程、P對NP問題、楊米方程,然後盯著它們發呆,無計可施。
外界認為七個千禧難題中最難的是霍奇猜想,而沈奇認為最難的是P對NP問題,NS方程和楊米方程次之。
“物理學等級還是低了點,四個地震預測點算對了兩個,另外兩個至今沒有訊息。”沈奇在今年內瘋狂堆積物理學知識,已經堆到瓶頸了,要在物理學上尋求突破,最好能再升一級。
“物理12級升13級的條件之一是在物理教授的崗位上工作至少一年,去哪裡找這麼一份工作呢?”
沈奇現在的主職是普大數學教授,兼燕大客座數學教授,再兼晨興數學中心高階數學顧問。
能在數學領域同時擁有三個顯赫的身份,是因為沈奇在數學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沈奇在物理學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他的一篇凝聚態物理論文刊登在PRL上,另一篇地震學模型論文刊登在《科學》上。
“我的物理學博士論文《論複雜性》投給PRL有一段日子了,不知到了哪個階段?”
沈奇進入PRL的投稿系統,檢視論文《論複雜性》的稽核進度。
PRL的投稿系統顯示:已收錄。
系統刷出資訊,因宿主在IF值為7.872的物理期刊上發表論文一篇,獎勵393600點學霸積分。
“兩篇PRL,一篇《科學》,不知有沒機會掛個物理教授的頭銜?”沈奇離開酒店,徘徊在燕大校園中尋找機會。(
。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