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崔小藝還是留在了中心。
這和“一二三”預測的有所差異。
或許正是因為“一二三”的推演,使崔小藝改變了計劃。
同一天,西城威華幼兒園,中班。
小朋友們排排坐,每人手裡都有一件繪畫作品。
父親節即將來臨,老師要求小朋友們畫一張或若干張畫,主題是“我的爸爸”。
小朋友們都已完成繪畫作業,他們將根據繪畫內容,口頭講述爸爸的故事。
繪畫作業畫的好、故事講的棒的小朋友,會得到老師獎勵的一朵小紅花,並在父親節活動中登臺表演。
四五歲的小朋友在幼兒園老師的指導下已具備一定繪畫基礎,有的小朋友還在外面的機構報名了繪畫班,專門培養繪畫特長。
胡明月小朋友站了起來,她將自己的繪畫作品展示給大家看,並富於感情的講起了故事:“我的爸爸是局長,他帶我去了泰山,教會了我一首詩歌,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我很愛我的爸爸,我的爸爸最偉大。”
胡明月小朋友的繪畫作品談不上什麼藝術性,紙上畫一抽象的大人和一小孩,右下角是一座抽象的山峰。
但胡明月小朋友講的故事很不錯,這個故事講述了一位工作忙碌的局長父親和女兒共同登頂泰山,立意高遠,感情真摯。
中班的於老師向胡明月投去讚許目光,並獎勵胡明月一朵小紅花。
胡明月興高采烈笑面如花,對她來說小紅花什麼的最棒了。
接下來其他小朋友陸續展示自己的繪畫作品,講述自己父親的故事。
“我的爸爸是工程師……”
“我的爸爸是作家……”
“我的爸爸是警察……”
小朋友們的父親來自各行各業,在小朋友的故事中,自家的父親皆具備光輝偉岸的高大形象,父親們拯救世界的同時亦有溫情體貼的一面。
這時輪到沈諾菲了,她的畫作帶有強烈的印象派風格,構圖由圓、三角、方塊等幾何圖形構成,難以分辯哪個是人物,哪個是景物。
沈諾菲的陳述風格也和其他小朋友有所不同。
其他小朋友遵循“我的爸爸從事什麼職業”、“我的爸爸帶我去哪兒”、“我的爸爸教會了我什麼知識或道理”、“我的爸爸是地表最強爸爸”的固定陳述模式,條理清晰,逐層遞進。
沈諾菲的故事的開頭是:“這是射電望遠鏡。”
哦,紙上的大圓代表射電望遠鏡……於老師理解了,她面帶微笑繼續聆聽沈諾菲的故事。
沈諾菲指著畫紙上的諸多小圓:“它們是星星。”
立即有小朋友表示質疑:“沈諾菲你講錯了,星星不是這樣子的!”
在很多小朋友的印象中,星星應該是五角形的呀,怎麼可能是圓形?
沈諾菲淡淡一笑,內心中毫無波動。
小班時期的沈諾菲比較衝動,誰懟她的話,她一定會加倍懟回去。
升入中班後,沈諾菲穩重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