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葉研究數學難題的同時,沈奇去燕大人民醫院進行了走訪。
不論工作日還是節假日,三甲醫院永遠是一個忙碌的地方。醫生忙,病人也忙。
沈奇的朋友、燕大醫學部的屈教授專注於貧血疾病的研究,屈教授帶著幾個學生,正在做一款罕見貧血病藥物的課題研究。
R型貧血是一種罕見病,屈教授課題組選取的臨床試驗病人只有十四人。
這些病人接受皮下注射與口服治療,四周為一個療程。
沈奇注意到,這十四個R型貧血患者都很消瘦、蒼白、精神不振,其中年齡最大的66歲,最小的只有16歲。
病人服用的口服藥是一種膠囊,其銷售方是國際醫藥巨頭GLK。
這種膠囊已經上市,歐葉吃的就是這個藥,貴的要死,好在進了醫保。
屈教授課題組做的課題是研究GLK生產的這種膠囊治療R型貧血的機制,他們對這14位病人已做到第三個療程。
“老屈,怎樣?”沈奇關切的詢問。
“有點進展。”屈教授遞給沈奇一份檔案,說到:“你等我一會兒,也可以跟病人聊聊,我去洗個手。”
沈奇接過檔案:“去吧。”
醫生洗手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是保護自己,二是保護病人。
屈教授是一位醫學專家,主要做科研,他早就不上手術檯操刀了。
但學醫的人都有個習慣,就是洗手,不停的洗手。醫術之人的手背上幾乎沒有汗毛,全給洗禿了。
沈奇在屈教授的辦公室翻閱檔案,老屈剛才說的“有點進展”對於沈奇來說是片面性的,老屈課題組關於GLK生產的這款膠囊的機制研究有所進展,但R型貧血真正的病發原因仍處於探索階段。
R型貧血患者的病發症狀大多相似,其病發原因卻各種各樣,有基因突變的,有藥物引發的,有免疫性疾病引發的……等等等等。
目前可以肯定的是,R型貧血不是先天性遺傳病,它與地中海貧血、範可尼貧血有很大區別。
開發一款藥物,首先是要找到靶點,然後才是化合物合成、藥代動力學分析,以及後續的臨床試驗。
歐葉患的就是這種R型貧血,她的病發原因,沈奇已經摸清楚了。
歐葉是因為她的免疫性疾病在病發過程中引起了R型貧血,這是不幸中的萬幸。
幸運的是歐葉沒有基因突變,而基因突變引發的疾病是可以遺傳給後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