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產出多少?”李世民敲敲桌子問道。
李泰張張嘴沒有說話,他只管用,哪裡知道具體產出。
看見兒子這個樣子,李世民哪裡還不明白原因。
“會不會對他們的管教,有些不妥。”李世民突然閃過這麼一個念頭。以前他覺得兒子聰明,他就很喜歡,現在看來,缺點也不少,至少比起自己當年,差得太多。
很多人都是這樣,習慣性拿自己和別人比較,總覺得別人不如自己,當然!這個時候不會去考慮別人比自己強的方面。
“帶朕去看一下,你編著的東西。”想想今天事情已經做完,李世民起身說道。
“哦!”剛剛過來,氣還沒喘勻,李泰又不得不跟著李世民外出。
“看你這樣子,又沒有鍛鍊吧?”李世民眉頭一皺,有些不悅的問道。以前很喜歡這個胖乎乎的兒子,也不知道怎麼回事,最近兩年,見到他的時候,總是莫名其妙的生氣。
“兒臣最近一直忙著整理古籍,沒有時間鍛鍊。”李泰急忙辯解道。
李泰喜歡儒學,自然也包括六藝八雅,對劍術也產生過興趣,李世民知道他練過,有一段時間,他還天天佩戴一柄文士劍。
雖然董仲舒改了儒學,不過那更多隻是儒家內部爭鬥,雖然說天人合一,君權神授予是為迎合統治者,但是儒學底子還在,學習的東西沒變。
如今的文人,幾乎都要佩劍的,所有朝臣,也都要佩戴武器的,儀刀就是有名的唐四刀之一。
貞觀元年,李世民剛剛繼位,那時候管理有點混亂,長孫無忌有一次進宮,匆忙間忘了解下佩刀,監門校尉也沒有留意,這事還鬧得有些大,當時長孫無忌佩戴的就是儀刀。
“哼!做事沒有計劃,沒有恆心,何以能成大事。”李世民不滿的冷哼一聲。
“父皇教訓得是,兒臣謹記在心。”李泰嚇了一跳,急忙恭恭敬敬的認錯。他早就學會了,只要李世民不爽,先認錯就對了。
李世民到來,李泰王府裡面的人,紛紛上前拜見,剛剛還充滿議論聲的地方,變得鴉雀無聲,只有李世民一行的腳步聲。
“你們該做啥就做,不用陪著朕。”李世民眉頭一皺,揮手說道。
“喏!”眾人應了一聲,小心翼翼的回到桌子邊,做起了先前的事情,不過這一次從他們身上,看不到一點懈怠,懶散,所有人都顯得非常認真。
“他們在編寫什麼?”李世民問道。
“回父皇!我們在整理歷朝歷代的縣誌,這些縣誌是從各郡縣借過來的。”李泰回答道。
“編寫縣誌?這是為何?有何用意?”李世民不解的問道。李泰自然是向他彙報過,他想試著整理一下古籍殘篇,免得將來失傳,李世民覺得這是好事,也就答應了他,而且擔心兒子太小,做不好,反而引別人說閒話,所以他特意調了十多個文人幫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