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會兒還是當今陛下的父皇——宣宗皇帝當政。
據說宣宗老年時昏聵無能,又沉迷美色,導致封地的藩王接連謀反,叛軍一路從淮南道殺至長安,兵臨城下。
倉皇中他只能帶著百官逃往蜀地,以益州為陪都。這便是後來史書上有名的“鳳口裡兵變”。
此後的長安淪陷了七年,而最終平定叛亂的,是那時年僅十九歲的袁傅。
“據說袁傅攻入長安城前,其母與其兄俱在城內,叛軍首領在城牆上拎著他母兄遙遙吶喊,若要救其性命,立即退兵十里。
“他話剛說完,兩支長箭就破風而來,一支射死了袁母,一支射死了他親哥哥,緊接著的一支正中這首領的咽喉。”
季長川自飲了一杯酒。
當年,十九歲的袁傅踏著至親骨肉的屍體帶兵殺進皇城,從始至終他連眉頭都沒皺過一下。
自此袁傅平步青雲,威震南北,對於大魏百姓而言是個不敗的神話,但對於文武百官甚至皇帝而言,也許就是噩夢了。
“真狠。”餘飛嘆道。
宇文鈞笑笑,“不狠也當不了大魏第一人。”
這大約也是二十六年來無人能動搖得了他在朝中地位的原因之一了。
坐在身側的項桓靜靜地不說話,他像是望著場上瞬息萬變的刀劍,又像是透過那些刀光劍影看著別的什麼。
“十九歲功成名就啊,還有那暴脾氣……”季長川輕聲叨唸,轉目掃到那個頑石一樣的少年時似乎想到什麼,正要發笑,演武場裡比試的兩個人卻突生變故,持刀的劉家公子被指揮使一劍崩得武器脫了手,而好巧不巧,那柄刀的刀尖去勢難收,竟直逼武安侯。
在場的人臉色驟然大變,鹹安帝幾乎是蹭地一下站了起來,唯有季長川還一副懶散模樣。
袁傅彼時正在垂眸喝茶,耳畔聽得風聲靠近,凌厲地一抬眼,他長臂伸出,迎向刀光徒手接住了那柄長刀。
動作何其利落!
袁傅放下茶杯,忽將刀柄掉了個頭,凌空一擲,原封不動的推了回去。
百官們還未及鬆一口氣,轉瞬便明白過來,武安侯發了火,他顯然是準備殺了丟刀之人。
場上的劉家公子明顯被嚇蒙了,愣在原地不知所措,自己平日所熟悉的刀刃已然成為了要命的利器,六親不認地朝主人奔來。
雷霆般霸道異常。
沒人敢硬接這一刀,有自知之明地都知道上去就是個死。
季長川一句感慨未及出口,餘光驀地見得一個身影閃過,他回過神想拉時早已遲了,當即罵道:
“媽的,才想說像你,你這臭小子就的真去了!”
項桓是提著他的長.槍躍上演武臺的,當他置身在刀鋒下時,才深刻的感受到那股凜冽迫人的氣勢,劈山分海,是見慣了殺戮的人才會有的力量。
這會他想起不久前大司馬講過的,武安侯三箭定長安的故事。
但已遲了,不過遲了就遲了,他動手從不後悔。
四周傳來驚呼聲與季長川的罵聲,金鐵相撞,錚然一陣巨響,隱約從足下擋開了一小股的風,沙塵驟起。
長刀在半空打了個旋,哐當落於地面。
周圍鴉雀無聲。
他手裡的銀槍卻似嘶鳴般震顫未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