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六十九章火炮

除了火槍作坊之外,李清遠終於可以搞一點重武器了,以現在李清遠部隊的戰鬥模式,李清遠覺得搞點虎蹲炮還有擲彈筒就足夠了。

虎蹲炮明朝就有,稍加改進,刻上膛線,發射實心彈能打的更遠,發射散彈也能增加一部分射程。

李清遠是知道清朝出過一種鐵範鑄炮的,但是因為沒有相應的退火工藝,所以火炮的產量看似很多,但是質量並不是多好,甚至都是一些殘次品。

所以想要早造好炮還是要使用沙範鑄炮法,至於退火工藝,這個需要慢慢摸索,研究據說老美為了搞出能用的鐵範整整研究了六十年。

所以李清遠覺得與其去研究這個技術,不如先搞出一批能用的跑來先用著,至於那種技術等以後人才多了,穩定了之後在慢慢研究。

鐵範法生產東西,並不是清朝時候才發明,李清遠記得他在哪個資料上看過,早在宋朝的時候,很多生鐵農具都使用鐵範澆築了,也有可能有部分工匠掌握了退火工藝。

但是戰亂年間這種技藝失傳了,而明朝和清朝兩朝連宋朝的產量都沒有達到過,甚至生產工藝和技術還倒退了。

沙範鑄造,是歐洲人常用的一種工藝,而華夏這邊多采用泥範,泥範易成型,形狀容易控制,後期可以修改,但是缺點也很多,例如陰乾時間長,易開裂,內外受熱不均容易變形和出現氣孔等。

沙範雖然有著成型易毀,不易鑄造大件器物等等缺點,但是他也有自己的有點,例如導熱快,陰乾時間短等等。

李清遠記得他小時候看到過那種街邊用廢鋁廢銅脫模做鍋,做勺子的那種小販,那時候也沒有啥玩的,一看就是一整天,所以這個東西他真的懂一點。

這裡面最難的是型砂的配方,李清遠只記得是黏土加沙子做的,但是泥土和沙子的比例他就不知道了。

不過當李清遠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鐵匠中確有好幾個人都表示自己會做,李清遠問了一下才知道,沙範鑄造法並不是只有歐洲有,華夏也有這種技術,只是沒有人用這個技術造過火炮罷了。

接下來就簡單了,先是讓木匠按照李清遠的設計製作火炮模型,然後在打磨光滑,有鐵匠推薦做這種大件器物用失蠟法,但是李清遠考慮到怕有雜質,乾脆直接一次性澆築。

首先實驗的是虎蹲炮,李清遠設計的這個比起老版本的虎蹲炮炮管要長,也要厚一點,沙範分為上下兩個部分。

下半部分是炮管模和前半截炮身,上半部分是另外一半的炮身和炮尾,兩半扣在一起組成一個倒扣在地上的火炮,上面有一個澆築鐵汁的進料口,還有一個排氣口。

這樣一個沙範足足準備了兩天才成型,但是使用的時候,確只能用上一次,製作虎蹲炮用的依舊是熟鐵,李清遠全程參與,澆築成型之後,接下來時退火冷卻。

然後是檢查是否有裂紋氣孔,檢查合格之後開始打磨,務必保證內壁光滑,然後是刻膛線,這個不像火槍那樣能從一頭拉進拉出,只能用推法。

不過這個虎蹲炮的口徑可比火槍大的多了,所以也不必擔心拉桿斷裂的問題,都做好之後外部的炮耳也要帶上炮架。

這些慢工細活就不用李清遠參與了,吳獨眼又有了新動作,也許直隸的特殊地位的原因,吳獨眼也不敢鬧的太過分,在山下搶了一陣子之後,就退了回來。

退回去之後的吳獨眼開始在山裡肆虐,先後攻破了山區的幾個城鎮,還打下了好幾股不服從他命令的土匪。

也許真的是念在烏鴉賣武器的情分,所以對烏鴉這邊並沒有新動作,但是更南邊這裡的李清遠的勢力範圍確受到了影響。

好在南進並不是吳獨眼的主要方向,所以兩邊雖然有衝突,但是吳獨眼並沒有心情處理這邊的事情,都是幾個小嘍囉的小打小鬧。

李清遠說的吳獨眼的新動作倒不是指他和自己衝突的事情,而是根據安排的臥底通報,吳獨眼正在打山西那邊一家沒落皇商的主意。

李清遠對於他這種想法是非常支援的,但是李清遠可是聽說這些皇商在朝廷是都有代言人的,甚至八大皇商能直接跟皇帝遞話,所以惹不起。

李清遠倒是不怕吳獨眼把事情搞大,實際上,李清遠對於真定府的這種隱瞞不報就非常不滿,他這一瞞李清遠不僅沒有落得好處,反而因為封山日子更難過了。

這次吳獨眼收拾皇商李清遠正好用他探探路,看看這些皇商的水到底有多深,為下一步自己的行動也提供一個參考意見。

吳獨眼對付的這一件姓劉,祖上是跟著八大皇商之一的喬家有過從龍之功的,後來大清雖然沒有大封大賞,但是他們藉著喬家的實惠迅速發家。

極盛時,整個遼縣往北有十分之一的山林之地都是他家的,販賣皮貨的鋪子都開到北海,不過後來家裡在雍正年間得罪了皇上,被皇上追債。

家族瞬間敗落,但是常言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即使他劉家已然落敗,但是在遼縣依舊是響噹噹的大家族,他劉家大院依山傍水,地勢雄奇,據說有五龍盤柱之勢。

不要小看這一個大院,足足有七進之多,牆高磚厚比起一般的市鎮都要難以攻打,多少土匪打這個院子的主意都折戟沉沙。

為何吳獨眼非相中這個劉家院子了呢,那是應為在太行山土匪界流傳著這樣一個說法,傳說劉家大院的銀庫裡有一百個銀冬瓜,一個一萬兩。

這可是整整一百萬兩銀子啊,誰聽了不流口水,這銀冬瓜是山西土財主們的一種流行的防盜手段,把銀子融化鑄造成一個大銀疙瘩,你搬搬不動,抬不好抬。

就算一兩個小偷進了銀庫,這大冬瓜你也搬不走,扛不動,甚至一般的馬車都運不走,它稍有顛簸,指不定就軲轆到哪裡去了。

反正劉家肯定是有這樣的銀冬瓜的,但是到底有多少就沒有人知道了,不過據傳說,當年為了修劉家大院,劉家先後投入的有一百多萬兩銀子,所以真的有一百個銀冬瓜也不稀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