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思明見狀果斷出兵,距鄴城五十里紮營,挑選精銳騎兵,日夜襲擾城下,又派出死士偽裝官軍,妄殺運糧將士,焚奪糧餉物資,神出鬼沒,聚散無常,致使唐軍糧草匱乏,人心渙散。史思明見時機成熟,遂引兵直抵城下,與唐軍約期會戰。唐軍步騎近六十萬在安陽河北岸列陣,史思明親自率精兵五萬來敵,諸軍望見後以為只是遊軍,未加註意,史思明指揮軍隊奮力衝殺,李光弼、王思禮、許叔冀與魯炅領兵迎戰,死傷各半。後方的郭子儀尚未佈陣,忽然間天氣突變,狂發大起,飛沙走石,咫尺之間,人馬莫辨,兩軍大驚,叛軍向北潰退,唐軍此時鬥志全無,也向南大規模潰散,丟棄的甲仗輜重堆積於路,史思明派周贄追擊,被退守河陽的郭子儀擊退。
史思明得知官軍敗退後,整頓兵馬,駐於鄴城城南,安慶緒獲得郭子儀營中數萬石糧食,於是與孫孝哲、崔乾佑等謀劃閉門抗拒史思明,諸將不從。而史思明則每日犒賞士卒,既不追擊官軍,也不與安慶緒通訊,張通儒、高尚等人對安慶緒說:“史王遠來救援,我們都應該去迎謝。”安慶緒沒有阻攔。史思明與他們見面時涕泗橫流,重加禮賞後又放回城中,其後又請安太清勸誘安慶緒出城。安慶緒不知所措,只好派安太清向史思明上表稱臣,等待史思明解甲入城後,奉上皇帝印璽。史思明覽表後說:“何必要這樣呢!”於是回通道:“願作兄弟鄰國,互為表裡,鼎足而立。稱臣之事,萬不敢接受。”安慶緒大喜過望,請求與史思明歃血結盟,史思明同意。
安慶緒率三百騎來到史思明營中,史思明命令手下軍士全副武裝,然後引安慶緒等人進入大帳,安慶緒叩頭再拜說:“作為臣下我治軍無方,喪失東西二京,久陷重圍,沒想到大王看在太上皇的情份上,遠來救危,使我得以復生,恩深如海,終生難報。”史思明忽然大怒說:“丟失兩京,何足掛齒!你身為人子,殺父篡位,天地不容,我要為太上皇討伐你這個逆賊,豈能被你的諂媚虛辭欺騙!”下令推出斬首,安慶緒以目示意周贄,望其說情,周贄說:“安慶緒做過君王,理應賜死。”於是,將安慶緒連同四個弟弟縊死,又誅殺了高尚、孫孝哲、崔乾佑等人,隨後史思明整軍入鄴城,擊殺安慶緒親軍三千三百多人,吞併了安慶緒的兵馬與地盤,派安太清率兵五千攻取懷州,又將史朝義留下鎮守相州,自己率兵返回范陽。
史思明自稱大燕應天皇帝,改元順天,立其妻辛氏為皇后,史朝義為懷王,以周贄為宰相,李歸仁為大將軍,改范陽為燕京。讓小兒子史朝清留守幽州,以阿史那承慶、張通儒、向貢、高鞫仁等人輔佐,令各郡太守各率三千兵集結帳下,兵分四路入寇河南諸州郡:先遣令狐彰部五千人由黎陽渡河,直取滑州,史思明自領中軍自濮陽,史朝義自白皋渡,周贄自胡良渡渡過黃河,會師於汴州城下。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汴滑節度使許叔冀不能抵擋,與濮州刺史董秦一同投降,史思明任命許叔冀為中書令,讓李歸仁和他同守汴州,史思明很看重董秦,拍撫他的後背道:“我原先好比只有左手,如今得到你,右手也有了!”又命部將南德信率領汴州降卒南略江淮,約定“一旦成功,每人可取兩大船裝運貲財。”陳留守將田神功假意投誠,尋即襲殺南德信,統領其眾復歸於唐。史思明乘勝向西攻克鄭州,李光弼下令將洛陽官民遷入潼關,率兩萬眾退保河陽三城,堅壁清野。史思明進入已是空城的洛陽,一無所獲,於是把城中寺院佛像搜括一空,送回幽州,又將自己在洛陽的舊宅大加擴飾,定名為“龍興寺”。
史思明與李光弼會戰於河陽,派驍將劉龍仙到城下大罵挑戰,李光弼帳下裨將白孝德策馬出戰,一舉將其擒殺,叛軍大駭。史思明軍中多有良馬,每日在河南岸沙洲上洗浴,李光弼挑選軍中母馬,一齊放至河岸嘶鳴,引得對岸一千餘匹戰馬紛紛渡河來追,盡為李光弼所得。史思明憤恨不已,列戰船百艘,以火船為先,欲燒燬浮橋,切斷三城間通路,李光弼早有防備,用百尺長杆,頭裝鐵叉,阻礙火船前進,又於浮橋上發射炮石,叛軍戰船多被擊毀。
史思明無計可施,轉而進攻河清,欲斷絕李光弼糧道,李光弼進駐野水渡防禦,史思明認為李光弼善於守城,而短於野戰,因之亟欲趁此機會將其生擒。不料李光弼留兵千人固守此地,當夜即返回河陽,叛軍驍將李日越、高庭暉因不堪史思明嚴命,相繼投降唐軍。史思明大怒,決定全力進攻河陽三城。李抱玉鎮守河陽南城,以緩兵之計誆騙叛軍,又出奇兵夾襲,叛軍傷亡甚重。董秦見狀,率部眾五百人夜裡突圍,投奔李光弼。史思明命周贄領安太清、徐璜玉等部,攻河陽中潭城,自己繼續進攻南城,中潭城守將荔非元禮率敢死隊出柵奮擊,叛軍披靡。周贄轉攻河陽北中城,戰至中午,未分勝負。李光弼見叛軍陣容不整,命郝廷玉、論惟貞以精騎馳突敵陣,麾指諸軍齊進,呼聲動地。周贄大敗而逃,叛軍死兩千餘人,徐璜玉被郝廷玉生擒,安太清奔回懷州,史思明正猛攻南城,見李光弼將五百多俘虜驅趕到河岸上,只好解圍撤兵。
史思明派李歸仁領精騎五千進攻陝州,於礓子阪被衛伯玉所帶數百騎擊敗,董秦則改名李忠臣,於永寧、莎柵之間屢挫叛軍。李光弼進攻懷州,史思明出兵相救,在沁水河上交戰,叛軍被擊殺三千多人。史思明再度進攻河陽三城,以解懷州之圍,卻敗於城西渚灘,又損失一千五百餘人,只得退回洛陽。不久,李光弼收復懷州,安太清投降,田神功又襲破叛軍於鄭州,滑州刺史令狐彰亦脫身投唐,史思明處境愈加窘迫。
劉展之亂爆發,江淮動盪,史思明乘勢大舉出擊,遣田承嗣將兵五千轉掠淮西各州,薛萼將兵五千攻曹州,王同芝將兵三千人攻陳州,許敬釭將兵二千人攻兗州、鄆州,但被唐將能元皓、李忠臣、王仲升等部阻截,未取得顯著戰果。
觀軍容使魚朝恩聽信傳言,以為叛軍將士思鄉心切,一戰可定,不斷慫恿唐肅宗出兵,於是肅宗令李光弼等人收復東京洛陽,李光弼上奏說:“賊軍士氣未衰,不可輕舉冒進。”僕固懷恩暗中懼恨李光弼,也附合魚朝恩的意見,督促李光弼出師的中使不斷。李光弼迫不得已,留李抱玉鎮守河陽,自己與僕固懷恩率軍會合魚朝恩及神策軍使衛伯玉,聯兵進攻洛陽。
唐軍抵達洛陽城北,李光弼指示諸軍結營應依託險要地形,僕固懷恩不聽,於平原地帶佈陣,史思明一面命令部卒在城郊林中委棄財物、佯裝潰逃,另一邊於北邙山中設下埋伏。唐軍軍陣尚未完成,不少將士貪圖錢物,毫無防備,爭先入城劫掠。史思明見狀發兵掩殺,唐軍大敗,戰死數千人,損失大批軍資器械。李光弼、僕固懷恩渡河退保聞喜,魚朝恩、衛伯玉撤回陝州,李抱玉也棄守河陽三城,叛軍復奪懷州,朝廷震怖,調集重兵駐守陝州。
史思明擊敗了老對手李光弼,意氣揚揚,想乘勝西進入關,遂以史朝義為前鋒,自北道進擊陝城,史思明親率大軍自福昌出發,由南道進攻。史朝義行軍至礓子阪,遭到衛伯玉的阻擊,屢戰屢敗,退守永寧,史思明聞報大罵:“這小子終究成就不了我的大事!”將史朝義、駱悅、蔡文景、許季常等人召來痛斥一頓,並稱要殺掉他們以立軍威。其後,史思明命令史朝義修築三角城用以囤糧,限期一天修完。城已築好,未及泥抹外牆,史思明巡視到此,見狀大怒,把史朝義、駱悅等大將召至面前大肆穢罵。史朝義戰戰兢兢,哀求說:“兵士們太乏累,歇一歇就上泥。”史思明喝斥道:“你愛惜屬下,就敢違我的旨意嗎!”立馬城下,目視兵士上泥,頃刻間完成。臨走時,史思明瞪著史朝義大罵:“等我拿下陝州,當晚就斬了這家賊!”史朝義聽聞,憂懼異常。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史朝義常隨史思明帶兵,為人謙恭,愛惜士卒,深得眾心,但史思明更偏愛小兒子史朝清,派他留守范陽,時常有殺掉史朝義,立史朝清為太子的念頭。史思明駐紮在鹿橋驛,由心腹曹將軍值宿警衛,史朝義的部將駱悅、蔡文景勸史朝義說:“現今我等已死到臨頭,自古以來就有廢立君王之事,不如召見曹將軍,共商大事。”史朝義低頭不答。駱悅等人又說:“您若不忍心的話,我等只得投歸唐廷,不能再侍奉您了。”史朝義思慮再三,點頭應諾。
於是,駱悅等人派許叔冀的兒子許季常召來曹將軍,曹將軍得知此事,恐怕禍及自身,不敢拒絕。是日傍晚,駱悅等率領史朝義親兵三百人,全副武裝來到鹿橋驛,宿衛兵士懼怕曹將軍,因而未加攔阻。此時,史思明因夢驚醒,正據床惆悵,他平時喜歡聽優伶講笑話解悶,吃飯睡覺都不離左右。但由於他為人殘忍,殺戮為常,這些伶人心中也十分恨他。見他驚起,幾人忙問原因,史思明說:“我剛剛夢見河裡的沙洲上有群鹿涉水而至,鹿死水乾。”說罷起身如廁,幾個戲子偷偷說:“鹿者,祿也;水者,命也,此胡命祿都到頭了。”
片刻後,駱悅等人提刀闖入,質問史思明去向,未及回答,已殺數人,伶人們連忙指向廁間。史思明聞變,翻牆來到馬廄,準備駕馬逃跑,駱悅的侍從周子俊發箭,射中手臂,史思明墜馬被擒。史思明問:“誰在作亂?”駱悅回答:“奉懷王的命令。”史思明老奸巨猾,喊著史朝義的小名,哀求道:“不要殺我,我死不足惜,但不想讓你沾染上殺父之名啊。”又悔恨道:“我早上說錯了話,理應得此下場,不過你們為何如此急躁,等到了長安再殺我也不遲啊,今天你們廢掉我,大業也成不了了。”轉臉看到曹將軍,又大怒罵道:“這胡賊誤我,我哪裡對不起你,竟做出此等大逆之事。”隨後,史思明被駱悅等人押送至柳泉驛。
史朝義心驚膽顫,見到駱悅等人覆命,還連問:“沒有驚動聖人吧?沒有傷著聖人吧?”諸將回答說“沒有”。周贄、許叔冀率領後軍駐紮在福昌,駱悅等人派許季常前去通告此事,周贄驚倒在地,史思明剛被送到柳泉驛,駱悅等人害怕眾心不一,於是立即動手,勒死了史思明,用氈毯裹屍,由駱駝運回洛陽,史思明得年五十九歲。
史思明與安祿山發動的“安史之亂”,沉重的打擊了唐朝的統治,自此興盛一時的李唐王朝,逐步沒落,雖然安祿山、史思明只折騰了七八年,但使中原動盪,千萬生命死於軍亂。與之而來的藩鎮割據、宦官專政以及黨爭之禍,最終把赫赫盛唐推上了不歸之路。
喜歡史事講將2隋唐五代請大家收藏:()史事講將2隋唐五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