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蘇丙添進行傳接棒配合練習之前,杜柯拿了條40厘米長的膠帶貼在第4棒預跑區後面7米處的跑道上。
這條膠帶所處的位置,將是杜柯的起跑位置,這條膠帶也就是起跑標誌線了。
杜柯要記住這條標誌線的位置,在10月2日的男子4100米接力跑比賽中,他將在仁川主體育場跑道上的同樣位置貼上這條膠帶。
除了第一棒選手,4100米接力跑的各國二、三、四棒選手幾乎都會這麼幹,在鳴槍之前,他們會在預跑區後面6~9米的區域,貼上專屬於自己的起跑標誌線,這是條生命線。
杜柯為什麼要在預跑區後面7米處貼上起跑標誌線呢?為什麼不是8米或者6米呢?
因為這個7米生命線是孟指導棒他計算出來的。
計算公式為:傳棒隊員蘇丙添)最後30米的平均速度接棒隊員杜柯)從起跑到接棒所需要的秒數,再減去杜柯從起跑到接棒跑過的距離1.5米)。
最後算出來就是7米。
然後杜柯站到了7米標誌線之後,開始起跑。
杜柯跑過了10米預跑區,已經跑進20米交接棒區域內了,這時高速奔跑的蘇丙添已追上杜柯,兩人之間大約相距1.5米,這是最佳的傳接棒時機。
蘇丙添在杜柯身後1.5米處喊了一聲:“接!”
然後蘇丙添用上挑式傳棒手法將接力棒往杜柯手中送。
接棒人杜柯在跑動中並不看身後,他的右手臂自然向後伸出,手臂與軀幹成45度角,掌心向後,拇指與其他四指自然張開、虎口朝下,聽見蘇丙添喊了一聲“接”的訊號後,杜柯感覺接力棒已送到自己掌中,他的五指合攏、抓緊接力棒,然後持棒狂奔,跑出了交接棒區,跑完直道九十多米後衝過了終點線。
這是蘇丙添、杜柯之間快速傳接棒的成功案例,當然也有失敗案例,掉棒、傳接棒太慢等反面教材畫面,在杜柯、蘇丙添練習傳接棒配合的三小時內也經常發生。
只練三個小時的傳接棒配合是遠遠不夠的,世界級的反面教材是美國短跑隊。
美國隊個個都是大腕,他們有自己的私人教練團隊,平時各玩各的,臨到大賽前,大腕們集合起來訓練幾天,所以在奧運會、世錦賽的接力跑比賽中,經常能看到美國隊掉棒,美國短跑男隊女隊都掉過棒。
練到17點,蘇丙添和張培盟閃人了,他倆要去仁川主體育場參加男子百米跑半決賽和決賽,訓練場內還剩杜柯、謝振業和幾個中長跑選手在練習。
杜柯、謝振業報名了200米跑單項,他倆明天將參加200米的預賽、複賽和決賽。
於是杜柯、謝振業開始各自練習200米單項,段落跑、彎道跑、折返跑、變向跑、起跳摸高、單腳跳、雙腳跳、負重蹲跳……就是這些例行訓練專案,找找感覺,保持狀態。
練了三小時,有點兒累了,杜柯、謝振業就坐在跑道上休息,杜柯拍拍謝振業的肩膀說到:“振業,我發現你好像不喜歡做壓線動作?”然後對謝振業使用了感知。
杜柯發現謝振業的爆發力、速度要高於敏捷、技巧,又道:“你現在主200副100,不如調整一下,主攻100米,兼項200米。個人建議,沒什麼必然理由,就是一種直覺,僅供參考。”
來自江南地區的謝振業是個眉清目秀的小夥子,他有點不自信的搖搖頭:“100米?100米競爭太激烈了,我恐怕難以出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