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7章 教你脫貧

比如,在物理學上,石墨和金剛石是同素異型體,它們都屬於碳元素形成的單質,但是物理性質大不相同,價值也天壤之別,就是因為他們的組成結構不同而已。

所以資本思維的精髓是結構重組。即對資源的分子進行時空和結構上的調整,從而產生由“石墨”到“金剛石”的增值效果。宏觀方面的資本運作是對全社會的資源重組,比如中國的國企重組,將大大改變中國經濟的結構,提升整個社會的運作效率。而當一個社會經濟依靠“資本運作”來運轉時,就步入了“資本經濟”時代。

從經濟層面講,可以將社會上的人們分為三類:

資源者。他們是資源的最直接擁有者,依靠出賣自己的資源生存,比如農民靠耕地、工人靠體力、醫生靠技能、作家靠寫作,還有老師、律師等等。

配置者。資源是誰的不重要,關鍵要有資源配置權。這類人依靠配置資源掙錢,從事資源的投入到整合到運營到產出工作,以企業家為主,創業者也屬於此類。

資本家投資人。他們離資源最遠,但是所有資源卻統統歸他們掌控,他們只躲在幕後玩操作遊戲。風險投資者就屬於此類人,資本家無國界,他們可以控制全球資源流向;可以透過金融體系支配大量別人的資產。

所以,資源名義上都是資源者的,實際上都是資本家的。看一個人能量多大,關鍵是他能配置多少資源。按照這三種不同性質的角色扮演,今後的我們如何獲得財富?無非只有三條渠道:出售資源、配置資源、掌握資本。

“資源者”透過出售自己資源生存,也就是資源者的技能,即:時間加體力,這也是社會上分佈最多的人群。

一般普通人只能找一家企業工作,出售自己本身換來財富。然而普通人的時間、體力都是相差無幾的,他們能夠出售的資源都是差不多的,於是為了讓自己的資源賣上好價錢,就只能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和熟練水平。

這時一個普遍的做法就是讀書,這就是為什麼父母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好讀書,為什麼天京大學的畢業生一般會比沒有文化的人起薪高一些。

但是現在文憑帶來的技能差距差別越來越小,一個普通的一本學生與二本學生已經沒有什麼本質的差別,反而不如專業技能學的好的人附加價值高,這是因為前者數量多,後者數量少,而且後者更加註重實踐,供需關係決定了資源的價格,因此讀書無用論早就開始流行。

如果你只是一個普通人,要麼透過讀書獲得更高、更稀罕的的技能價值;要麼透過愛思考、會做人、大量實踐提高自己實踐能力。

另外,對於“資源者”來說,還有天生稀罕資源,比如外貌。長的好看的普通人,可以在日常的婚配、工作、生活中獲得很多額外的財富;如果長的好看再加上運氣好就可以進入演藝圈,成為明星之後自己的資源就成了稀缺資源,資源的價格遠遠高於一般人!

但是外貌在一般情況下難以改變“資源者”的本質處境,只能略微提升,而且外貌這種資源不一定是越漂亮越好。所有的普通工人、白領、職業經理人、各大明星,都屬於“資源者”。這種人的特點是,其獲得財富是有限的。

他們有時辛苦了一輩子,但是遇到家人生一場大病幾乎就會崩潰,有的為了供養孩子、病人需要打三份工,這是非常心酸的。職業經理人賺的再多也是有數的、過氣的明星過的不如普通人等。

當然,有的人天生就擁有稀缺資源。比如富二代,生下來就可以繼承一批遺產這種稀缺資源。再比如明星的孩子,天生就獲得了媒體關注的稀缺資源;再比如某人住在市中心的破院子裡,只要拆遷就可以獲得一大筆財富;天生獲得了位置的稀缺資源,或者你運氣非常好,買彩票中了獎,也是享受到了“好運”的稀缺資源。

這類財富,可遇而不可求,只能靠運氣。而且這些好運的“資源者”往往不懂如何經營資源,他們的財富不具可持續性,不能增值擴張,甚至往往是被浪費的,明星和富二代寂寞了會沾染不良習好,遺產會坐吃山空,大獎也會揮霍完畢,拆遷款往往用於賭博……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當然還有最後一條沒有說,就是出售風險,如果願意承擔坐牢、死亡的風險,去偷、去搶、去騙,曾經看到一篇新聞,某人透過搶銀行獲得了數百萬鉅款,然後潛逃、隱姓埋名,做起了房地產生意,幾年後家產過億,同事也東窗事發。因此如果透過這種渠道賺錢,你獲取的財富也會增加,但是承擔的風險也會增加,最後還是一場空。

配置者企業主),這種人不是資源的直接擁有者,他們往往透過腦力去設計資源的配置,透過最佳化資源去賺錢,企業家就屬於這一類。

在奴隸社會最重要的生產力要素是“人力”即:奴隸);封建時代的最重要的生產力要素是“土地”,而資本時代最重要的生產力要素是“資本”,資本的本質就是資源的配置。

從定義上來講,企業家是從事資源的組織、管理並承擔經營風險的人。企業家的收入跟他配置的效率成正比,上不設限。但同時也要為自己的資源配置承擔風險,下限就是破產。

為什麼很多人想去創業呢?就是因為他們想從“資源者”升級到“配置者”,就意味著不用再出賣自己的技能,而是開始經營自己的思想和智慧,人身和經濟都實現了自由,從而實現人格上的自由。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資源者”都適合去創業。他們要具備一定的文化、眼光、魄力、創新力、機遇和資本。配置者是一個社會最重要的群體,他們的素質和數量決定了一個社會的資源配置效率,代表了生產力水平。配置者非常需要創新精神,所謂創新就是他們對新產品、新市場、新的生產方式、新組織的開拓以及新的原材料來源的控制調配。

這裡我們需要提到東國企業家的更新換代。東國開始建國後的改革開放,那時整個東國百廢俱興,當時的大環境就是最好的機遇,只要大膽出來闖蕩的人,即使沒有文化、沒有見識,都成了企業家,這是當時的環境造成的。

而如今,東國進行改革開放的深化,這個時候的東國已經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此時也對企業家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在國外發達國家,企業家始終是社會的精英階層才可以擔任。而接下來的東國,如果沒有一定的文化素養、理想追求,以及對創新的深刻理解,很難再成為社會的“配置者”。因此,東國的企業家正在更新換代,一些年輕的創業者紛紛走近我們視野,很多老的企業家也自願退出歷史舞臺,這是時代的發展,也是一種必然!

當然,這些素養也都是可以後天創造的。透過後天的努力,“資源者”完全可以轉換到“配置者”。不過,獲取財富只是他們成功的標誌之一,對事業的忠誠和對社會的責任,才是企業家的“頂峰體驗”和不竭動力。

資本家投資人幕後掌握),這個社會的財富,看似是屬於分散的“資源者”的,實際上卻是歸“配置者”享用的。但在本質上,更多的是屬於資本家的!

資本家的定義是:以資本運作為業的人。工業革命後,掌握了科技與運用的企業家們,能迅速的積累起鉅額的財富,他們的企業對一個國家產生極大的影響,這些企業組成了這個國家的經濟命脈,企業為了獲得高額利潤,透過相互協議或聯合,對一個或幾個部門商品的生產、銷售和價格進行操縱和控制,於是形成了壟斷,而這時的“企業家”開始坐在了幕後操縱這一切,演變成了“資本家”。

“資本家”跟“企業家”的最大區別是:資本家不直接參與企業的經營和管理,而是在幕後操縱企業宏觀思路,企業的產品是各類消費品等,而資本家的產品就是各個企業。透過投資、入股、併購、重組的方式,將一個企業的未來把控到自己手中。

艾瑪國是自由市場經濟,但是為什麼叫“資本”主義社會呢?而不叫“自有市場主義”社會呢?因為在這樣的社會,“資本”是度量和決定一切的標準。在東國的古代,你富甲一方也沒用,官員隨時能把你家產抄淨,你有錢也要順從地方官員和封建皇帝的管理。而你只要有了權力,哪怕身無分文,一樣生活富庶、吃喝不愁,所以封建時代是官本位。

某公司總裁曾經說過,自己從不做研發,讓市場上那些小公司去研發,如果一旦成功,就花錢買過來,如果不賣,就花錢把這個公司的幾個核心挖過來。這就是資本主義。當然無視智慧財產權是違反法律的,正確的做法是花錢買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