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我們很多時候對積極的,哪怕對自己有利的資訊也半信半疑,或者乾脆置之門外。我們很多情況下,會帶著焦慮、消極、猶豫不決、先入為主判斷或者堅持固有思維的態度去判斷自己所接收的資訊。
就拿閱讀來說,很多人都知道閱讀是一件有益處的事情,可是真正養成長期閱讀習慣的人卻不多。他們或者從未拿起過書,或者讀了幾本之後就不再讀了。因為他們心裡很懷疑:讀書真的有用嗎?我讀過一些,為什麼我感覺不到用處呢?我有必要花這麼多時間閱讀嗎?多結交人脈,或者學點別的東西,會不會更有幫助?
如果說“知識過載”給了我們一個自己正在“高效快速學習”的錯覺,那麼態度層面的顧慮就給了我們心安理得不實踐的理由。
對於沒有立竿見影效果的東西,他們會半信半疑;對於和原先想法或做法衝突的內容,他們會下意識的牴觸、否定和批判;對於不能輕而易舉做到的事情,他們則自我懷疑:我也能做到嗎?我恐怕做不到吧?
這些態度問題削弱了改變的動力。
可是你猶疑徘徊的時候,別人已經跑遠了。就像我那些朋友還在懷疑看書到底有沒有用,我已經靠大量閱讀,做了一個讀書類公眾號並收穫一批粉絲,靠大量閱讀然後輸出,寫了一本書。
對於這一點,《說到做到》的作者建議,抱著積極開放的心態去嘗試,不要過早否定資訊、知識、觀念、方法的價值。對於知識和觀念,採取“綠燈思維”,始終帶著一種“我怎麼樣才能用到這些”“我學會了,生活會有什麼改變”的心態來學習。
在態度問題上,另一個重要的方法也是重複。你一時無法接納一個新觀念,但如果你從不同地渠道重複地學習這個觀念,它就不再是個新觀念,它很可能變成你思想的一部分。有時候你無法接納一件事,不是因為你熟知,而是因為你認知還不夠深刻。
多數人低估了“知道”和“做到”的距離。
上兩個層級的改變都發生在腦子裡,它們很重要,但是還不夠。
因為學習不只是在腦子裡完成的過程,只有當你真正將自己學會的東西變成實際行動時,你才算在真正地學習。所以從“知道”到“做到”,第三個層次的轉變是行為層面的轉變。
多數人低估了“知道”和“做到”之間的距離。
我最近寫了一篇很受歡迎的文章《始終要在言語上勝過別人,是我見過情商最低的行為》,認識到始終要在言語上勝過別人是個很糟糕的溝通習慣,並且認識到自己存在這樣的毛病,是遠遠不夠的。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這並不意味著,你改掉了這個習慣。接下來,你還要有意識地觀察自己在生活中的溝通表現,不斷提醒自己改變態度和措辭,對於某些場合的不佳表現進行深刻反思。我經歷過這個過程,和自己的舊有習慣抗爭非常痛苦,我花了很長的時間才漸漸克服。
“知道”和“做到”之間存在距離,“知道”不等於“做到”,已知的知識需要辛苦的摸索和實踐,才能嫻熟地被運用。很多人老是忘記這一點,並且嚴重地低估了“知道”和“做到”之間的距離。把“知道”當成已經學到,所以才會在囤積很多知識之後,產生虛妄的滿足感。
楊過和幾個小夥伴遭遇魔女李莫愁,他亮了幾個招數之後,告訴李莫愁,我先這樣打然後再那樣打,你必敗無疑,不如我們講和。結果真的憑著嘴皮子退了敵。餘人問既然有把握打退李莫愁,為什麼不打?楊過說,我知道怎麼打是一回事,我能準確無誤地發招又是另一回事。
“知道”很容易,但要“做到”很辛苦,知道和做到之間並非我們所認為的一步之遙,從“知道”到“做到”,我們需要付出辛苦的努力。
在行為層面,《說到做到》的作者認為,知行不合一的原因是缺少跟進。
我前天學了職業規劃的知識,今天學了時間管理的方法,明天又對閱讀方法開始感興趣。沒有跟進,知識就永遠是紙面和頭腦裡的東西,你原來是什麼樣,接下來照樣是什麼樣。
要想把知識轉化為結果,想改變行為獲得預期的結果,一定要制定跟進計劃。
比如學了職業規劃的知識,不能只是收藏了一篇文章,應該抽個時間對自己原有職業選擇進行反思,同時進行新的規劃和調整,然後把這些規劃和調整轉化成新的職場狀態,同時重複學習相關主題的內容,不斷補充相關知識,進一步最佳化職業規劃。
得到閱讀方法方面的建議,不能把知識束之高閣,而是嘗試把這些方法運用到下一次的閱讀中。同時跟進新方法對閱讀效率的改變。如果遇到新的問題,再找新的方法來解決它。
別再因為自己知道了很多新知識而沾沾自喜,“知道”只是學習的第一步,你還要在態度上真正的接納,在行為上真正改變,才算真正地完成學習。
不論在生活還是工作中,誰都渴望被關注,都討厭被無視的感覺。
然而不知為何,事實往往事與願違。
從我經手的案例來看,很多諮詢者因為在職場中感受不到任何存在感,倍感無力而茫然,每每有離職的衝動,但細細分析才發現,其實能有的出路並不多,我把這種處境稱為“泥沼”。
身處這種處境的人常常會陷入一團巨大的困惑中,彷彿不論自己如何努力,就是得不到任何回應,在職場中越來越像個“透明人”,從一開始的“soebody”漸漸變成了“nobody”。
如果你也存在這種情況,請一定要小心,因為一旦方法不對或者不懂如何用力,你的掙扎只會起到反作用,讓你越陷越深,直到耗盡你最後一絲勇氣和氣力,最終渾渾噩噩一事無成!
今年上半年,我接到了一例特殊的諮詢案例,諮詢者叫巧兒化名),畢業三年左右一直感覺沒有動力,做什麼都提不起精神,感覺自己快沒救了。
說起來,巧兒的諮詢道路並非一帆風順。
在迷茫無力之際,她曾經找過其他諮詢機構,但遺憾的是,對方看完她的資料之後予以明確拒絕,給她的理由是:“您的案例非常棘手,況且三年來您沒有任何成就事件,我們也是一籌莫展,並表示無能為力。”
巧兒感到了深切的絕望,然而她依然不肯放棄,就找到了我。
看完她的資料後,我隱約感覺,巧兒的問題之所以讓其他職業諮詢機構倍感棘手,是因為它不僅涉及到單純的職業分析,更需要細緻的心理疏導,方能予以有效的解決。
如果你問我,最讓人絕望的是什麼?
曾經的我會自信滿滿地告訴你,最讓人感到絕望的,無非是缺乏目標和方向感。
但隨著諮詢經驗的累積我才發現,比起缺乏目標和方向感還要讓人感到絕望的,是在回憶過往的時候,發現自己一無所長甚至一事無成。
你有過這樣的感受嗎?
曾經的巧兒認為,能從家鄉考到城市,是一件多麼了不起的成就;但入學不久她就絕望地發現,比起大城市裡來的同班同學,她的英語口語發音和書面表達能力十分薄弱,常常被老師和同學取笑,這讓她倍感沮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