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3章 商戰開啟

塔西佗陷阱:公信力的重要性。

塔西佗陷阱是指古羅馬史學家塔西佗所提出的一種見解,他認為當政府不受歡迎的時候,好的政策與壞的政策都會同樣得罪人民。這個見解後來被指認成為一種社會政治現象或政治學定律,它指一個社會機構(或組織或部門等)一旦失去社會公信力,那麼它無論辦什麼事情或表達什麼言論,都不會引起人們的相信,相反被認為是說假話、做壞事。

普布里烏斯?克奈裡烏斯?塔西佗是古代羅馬最偉大的歷史學家,他繼承並發展了李維的史學傳統和成就,在羅馬史學上的地位猶如修昔底德在希臘史學上的地位。塔西佗曾出任過古羅馬最高領導人——執政官,此外還先後幹過保民官、營造官、財務官、行政長官和外省總督等,他曾經這樣談論執政感受:“當政府不受歡迎的時候,好的政策與壞的政策都會同樣的得罪人民”。這個卓越的見解後來成為西方政治學裡的定律之一:“塔西佗陷阱”。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現今也適用於經濟領域。通俗地講,可以解讀為:“當一個部門(企業)失去公信力時,無論說真話還是假話,做好事還是壞事,都會被認為是說假話、做壞事。”

修昔底德陷阱:國際關係的“鐵律”?

修昔底德陷阱是指一個新崛起的大國必然要挑戰現存大國,而現存大國也必然來回應這種威脅,這樣戰爭變得不可避免。

修昔底德陷阱的說法源自古希臘著名歷史學家修昔底德的觀點,這位歷史學家認為,當一個崛起的大國與既有的統治霸主競爭時,雙方面臨的危險正如公元前5世紀希臘人和19世紀末德國人面臨的情況一樣。這種挑戰多數以戰爭告終。公元前5世紀,雅典的成就急劇崛起震驚了陸地霸主斯巴達。雙方之間的威脅和反威脅引發競爭,長達30年的戰爭結束後,兩國均遭毀滅。

真正使得這一概念發揚光大的是哈佛大學貝爾弗科學與國際事務中心主任格雷厄姆?阿利森。在這名前肯尼迪政府學院院長看來,來自比爾國的恐懼已經成為過去,現在是東國世紀。在其新著《註定一戰:艾瑪國和東國能否擺脫修昔底德陷阱》一書中,他滿懷無奈地指出“我們不必成為東國的奴隸,但我們必須學會接受其強大”,否則,“兩個超級大國之間必有一戰”。較之於沃克,阿利森的邏輯看起來更為簡練乾脆,崛起國和霸權國之間的衝突是必然的,沒有人能夠走出這片霍布斯叢林,在他深入研究的包括英德戰爭在內的16個案例中,有12例是以國家間的公開衝突告終的。

最顯著的就是德國。德國統一之後,取代了米蘭國成為南大陸和西大陸最大的經濟體。在1914年和1939年,德國的侵略行為和米蘭國的反應導致了兩次世界大戰。在東大陸,印本國崛起之後,就想挑戰老殖民地在東大陸建立起來的或者正在建立的秩序,確立以印本國為中心的東大陸秩序,最終爆發了印本國以反對西方列強為名而侵略東大陸其它國家的戰爭。

霍布斯叢林:每個人都是其他個人的敵人

霍布斯叢林是社會學中一個可怕的名詞。這是社會學家托馬斯?霍布斯設想的“原始狀態”,在“無政府叢林”狀態裡不承認什麼是“我的和你的”,不接受人們之間的分界線,沒有法律,沒有慣例。任何一個人的生活都可以描述為“貧窮的、孤獨的、險惡的、野蠻的和短缺的”。由此生出的“叢林法則”概念則是:弱肉強食。在叢林法則下,沒有道德,沒有憐憫,沒有互助,有的只是冷冰冰的食物鏈。所有人都不關心別人,所有人都不惜犧牲別人以讓自己生存。這一自我保全的利己動機是人性最根本的、決定一切的特徵。

也就是每個人都是其他個人的敵人,他想盡辦法偷搶人家的財產,也想盡辦法不被別人偷搶,在這種沒有國家制度的條件下,大量資源被用於從事偷搶和防止被偷搶的活動,因此生產活動不可能發達起來,而偷搶在結成人群的團體之間發生時,就是戰爭。

霍布斯想出了走出叢林的辦法:在這種無政府的叢林中,所有人都極看重安全,他們把權力交給突然出現的君主,他承諾隨後保護他們。

然而,如果預計到在這種強制性的世俗秩序之下,根據他或者她自己的計算,人們的狀況將會比在無政府主義的叢林中已實現的狀況更糟糕,那麼根本就不會有任何人自願地承認一位君主的強制性權力。在霍布斯的叢林中實現的“自然均衡”,提供了個人與君主之間經協議達成的契約中分配權力的基準點。這種退卻、後退或退出狀態的存在對最初協議達成契約的條件構成了限制,而且它也影響到契約在隨後整個執行過程中的可強制執行性。

世界上最偉大的勵志成功學大師拿破崙?希爾經過數十年研究,歸納出了相當有價值的十七條黃金定律,該定律涵蓋了人類取得成功的所有主觀因素,使成功學這門看似神秘的學問變成了具體的、可操作的法則。

輪船大亨羅伯特?達拉認為:“我如果50年前學到這十七條黃金定律,可能只需要一半的時間就能取得目前的成就”。

1保持積極的心態。

人與人之間只有很小的差別,但這種很小的差別卻往往造成巨大的差異,很小的差別就是所具備的心態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巨大的差異就是成功與失敗。也就是說,心態是命運的控制塔,心態決定我們人生的成敗。我們生存的外部環境,也許不能選擇,但另一個環境,即心理的、感情的、精神的內在環境,是可以由自己去改造的。成功的不一定都是企業家、領袖人物。成功,是指方方面面取得的成功,其標誌在於人的心態,即積極、樂觀地面對人生的各種挑戰。一個人如果在一生中都不具有積極的心態就可能深陷泥淖,不能自覺,不能醒悟,不能自拔,當你發現身處困境時,機會已經失去。這種敗局,不僅限於事業的失敗,還包括人生中為人處事的失敗,心理情緒的失敗、婚戀家庭的失敗、人的感受的失敗等。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總之,凡人生感受不如意,不幸福,都可視為你人生的失敗,這些失敗多半源於我們與生俱來的弱者的消極心態。如果我們能夠調整心態,改變處事方法,就可以避免或扭轉敗局,甚至可以成為推動事業成功的偉人和把握幸福人生的智者。人成功不是指擁有什麼權力、財富),而是做了什麼。如果能每天在一點一滴的努力中去實現自己的目標,就可以幫助和影響他人。成功等於每天進步一點點。積極的心態包括誠懇、忠誠、正直、樂觀、勇敢、奮發、創造、機智、親切、友善、積極、向善、向上、進取、努力、愉快、自信、自勉和有安全感等。

2要有明確的目標。

有了目標,內心的力量才會找到方向,漫無目標的努力或漂盪終歸會迷路,而你心中的那座無價的金礦,也因得不到開採而與平凡的塵土無異。你過去和現在的情況並不重要,你將來想獲得什麼成就才是最重要的。有目標才會成功,如果你對未來沒有理想,就做不出什麼大事來。設定目標後訂出中長期計劃來,而且還要懷著迫切要求進步的願望。成功是需要完全投入的,只有完全投入到你所從事的職業中去,才會有成功的一天;只有全身心地熱愛你的生活,才會有成功的一天。

3多走些路。

做個主動的人。要勇於實踐,你的成功也就是因為多走了些路,找到了別人未找到的另外一點東西。抓住機會,掌握機會,做個積極主動的人,並養成及時行動的好習慣。

4正確的思考方法。

成功等於正確的思想方法加信念加行動。要想成為思想方法正確的人,必須具備頑強堅定的性格,挖掘潛力,進行“我行”、“我是優秀的”、“還須再改進”的心理暗示。

5高度的自制力。

自制是一種最艱難的美德,有自制力才能抓住成功的機會。成功的最大敵人是自己,缺乏對自己情緒的控制,會把許多稍縱即逝的機會白白浪費掉。如憤怒時不能遏制怒火,使周圍的合作者望而卻步;消沉時,放縱自己的萎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