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戒掉暴飲暴食的習慣,就不要總想著吃,而是選一本好的營養書,學習規律飲食,並找一些讓自己想不起來的事做;
如果你想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就不要老想著“這太難了”,而應該多想想堅持運動給你帶來的好處;
如果你想讓自己無債一身輕,在你還清債務前,就不要老想著你為還債而必須努力戒掉的事,而是多憧憬當你從壓得喘不過氣來的債務中解脫出來的那種輕鬆、自在感。
一定要把思想集中在要做的事,而非厭惡的事上。多憧憬即將得到的回報,你就會開足馬力向目標進軍。
其次,好習慣的養成還必須認識到重複的重要性。
梅爾說到:你的每一次行動都會在你的腦中形成思維定式,你做的次數越多,思維定式就越根深蒂固。
深到骨子裡的自律,就是重複地堅持做正確的事。
每天堅持做這些事,可以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樣:
1、注意思想及言行。
思想和語言是形成所有好習慣、改掉所有壞習慣的出發點。我們必須學會說出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而不是感覺到什麼。
如果你優柔寡斷,就不要老說“我做決定很痛苦”,而是說“我行事果斷”,如果你想減肥,就不要一遍又一遍地說“我管不住自己的嘴,一旦吃上就停不下來”,堅持說自己現在怎樣,那就會永遠這樣。
因為語言是行為的先導,人們所想所說的,尤其是經常想、經常說的事,會在心中留下印記。
打個比方,計算機只能提供我們預先輸入進去的資訊,人們的心靈也只能按其記憶來提供資訊。
如果不喜歡計算機提供的結果,人們會毫不猶豫地更換一個新的程式。
如果你不喜歡壞習慣帶來的結果,就應該打破舊有的模式,重新書寫已經輸入心靈的東西。
2、決斷。
有人曾做過一個調查:將2500位遭受失敗的男女加以分析,結果發現:“猶豫不決”在失敗的31項重大因素中,名列前茅。
可見,培養決斷的習慣對一個人有多重要。
許多人無法決斷的重要原因就是害怕犯錯。所以他們永遠試圖去決定,但從不行動。
然而,檢驗自己的決定是否正確的唯一途徑就是,邁開腳步、勇敢行動,在實踐中接受檢驗。
要想永遠正確就是高估了自己。雖然失誤不過是暫時打擊了我們的驕傲,但猶豫不決將給我們帶來的危害更加無法估量。
羅斯福曾說:“在任何一個決定的時刻,你能做得最好的事情是對的事情,其次是錯的事情,最差的是什麼都不做。”
3、追求卓越。
卓越和完美不一樣,絕大多數拖延症患者都是完美主義者,因為被迫達到完美,但又害怕達不到,因此屢屢拖延耽誤。
但是,人無完人,我們不能事事盡善盡美。在做任何事的時候,我們應該抱著追求卓越的態度和願望來儘可能做到最好,然後相信,餘下的自有辦法。
埃德溫?布利斯說過:“追求卓越讓人滿足,促人健康。追求完美卻讓人飽受挫折、神經過敏,簡直就是浪費時間。”
所謂卓越,就是將平凡之事以不凡之法完成。
提琴製作師安東尼奧,在小提琴製作上一直這樣嚴格要求自己:在作品沒有達到人類技藝和努力,所能達到的最高程度之前,他店鋪裡生產的任何一件樂器,都不可以對外出售。
對卓越的執著追求,使安東尼奧得到了這樣的回報:迄今為止,他的琴依然是世界上最好的小提琴。
如果你已經準備好做那個最好的自己,不妨每天做出一些小改變。
比如,在超市購物的時候,你把一樣東西放進購物車,後來發現自己並不需要時,應將東西放回原處,而不是隨手一丟就抬腿走人;入住酒店退房前,應該儘量使房間的整潔度和入住前一樣,而不是留下一片狼藉。
深到骨子裡的自律,莫過於每天堅持做這3件小事,這也是每個精英的標配習慣。
很多人沒有把習慣太當回事,但是一說到命運,就會下意識地正襟危坐、神色凝重、思慮重重。
重視命運無可厚非,但有一個淺顯又實用的道理是:言辭會促成行動,行動會成為習慣,習慣決定了性格,性格會決定命運。
真正讓人變好的選擇,都不會太舒服。對自己狠一點,未來的你,會感謝現在的自己。
在場各位長輩們暢所欲言的談論著所關注的觀點和話題,這頓飯吃了整整一天的時間,宋太平下廚了三趟,熱熱菜餚,補充做了些菜餚,和肖瀟相依偎著聆聽著各位長輩的談論,這將是他們生命中美好的記憶。
喜歡商界巔峰請大家收藏:()商界巔峰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