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光帝進京後,第一道旨意就是尊母后鄭珍珠為皇太后,姚氏為皇后,長子朱由崧為太子,並大封后宮嬪妃。
第二道旨意,則是冊封王興為忠王,攝理政務。王興不受,三次上本請辭,帝不許,遂就職。
王興進封王位以後,上本請封申紹儀為王妃,嫡長子王元紹為王世子,洪氏為世子妃,帝許之。
洪氏即為洪承疇的女兒洪媛。洪媛比王元紹大三歲,因為兩家通好,和囤兒也算是青梅竹馬,兩人感情很好。洪承疇請魏浣初作媒,把倆人的事一說,王興徵求了囤兒和媛兒的意見之後,當即同意了。
王興當了攝政王,自然全力輔佐皇帝處理政務,皇帝基本是言聽計從。
王興開始組建內閣,洪承疇任建極殿大學士兼兵部尚書,魏浣初任文淵閣大學士兼戶部尚書,申紹芳為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崔呈秀為東閣大學士兼刑部尚書,徐光啟為武英殿大學士兼工部尚書,孫承宗為東閣大學士禮部尚書,吳牲為都察院左都御史,李楠任國子監祭酒,焦竑因年齡原因不願意入朝為官,在西安芙蓉院休養。
周延儒、錢謙益、阮大鉞分授侍郎之職。
廢除錦衣衛、東廠等特務機構,成立保密局,局長周至;
成立稅務局,隸屬戶部,局長李逢時;
成立廉政署,隸屬都察院,署長王徵。
張大猷沒有回京,任陝西巡撫。
白玉卒任京城衛戍營指揮使,負責京城外圍保衛;侯國盛任京城內務部隊指揮使,負責京城內部保衛。
李忠任司禮監掌印太監,總理皇宮內務。
另外,曹文詔、潘金、潘樹等王府家丁及布揚古、劉宗敏、張世河、朱元武、李開後、許顯純等皆在軍隊任職。
……
弘光帝入主京城,王興為攝政王的訊息傳出,各省督撫皆上表稱臣,無有不服。
王進賢帶兵打到江南,縱橫江浙,無人能制,所過之處,豪紳皆滅。
王興看差不多了,就令他停止動作,向領兵前去平亂的洪林投降。
洪林的軍隊與王進賢的部隊整合一處,進駐南京。
曹文詔帶兵去山西,進剿張獻忠等農民軍,張獻忠等人知道不是官軍對手,向曹文詔請降。
曹文詔允了,待張獻忠等交出兵權,曹文詔將張獻忠等人送往京城居住,後被周至編織謀反的罪名統統給殺了。
……
至弘光三年,大明朝內亂完全平息下來,唯一沒有解決的,就是長城以北的清兵。
皇臺吉不知道抱著怎樣的心思,既不投降,也不進攻,收縮兵力於瀋陽、遼陽一線,與袁崇煥對峙,雙方誰也奈何不了誰。
國內安穩了,但要完全恢復民生,沒有五年下不來,畢竟戰爭給中華大地造成的傷害太大了。
在此之前,遼東問題必須解決,一是完成國家統一,二是東北作為重要的糧食基地,對於大明太重要了。而且,東北雖然寒冷,但同時在機械製造方面,卻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這個優勢,就是寒冷。
後世的時候,王興就聽說過,東洋人的機械組裝非常精密,尤其像汽車、摩托車的發動機,根本不可能發生螺絲鬆動或者滲油等現象。之所以如此精密,據說是運用熱脹冷縮原理,在極低氣溫下進行組裝的。
所以,王興準備將來將重工業生產基地設在東北。
據達海傳來的訊息,說清兵在遼陽和瀋陽大規模築城,修築了高牆和箭樓,以抵擋火槍的殺傷力。
看來,這哥們還是不甘心束手就擒啊。
也是,努爾哈赤自萬曆十一年起兵,浴血奮戰四十餘年,統一了女真各部,皇臺吉在此基礎上征服了蒙古各部和朝鮮,建立了大清國。這個局面來之不易,任誰也不願輕易放棄。
好吧,那就打一打吧,也好讓皇臺吉死心,讓他好給死去的父親和跟他一起戰鬥的部下一個交待。
王興仍是派了洪承疇為帥,並讓他帶上飛艇。
洪承疇率新軍與袁崇煥的邊軍匯合一處,直抵遼陽城下,團團圍定後,派出飛艇在遼陽的城牆和箭樓上,簡單地扔了兩顆用手榴彈繫結的地雷,兩聲巨大的爆炸聲,頓時粉碎了清兵的抵抗意志。這尼瑪還怎麼打?這根本就是光捱打了,連還手的機會都沒有啊。
洪承疇寫了勸降書派人送到瀋陽,說明不欲造成大規模殺傷,敦促皇臺吉投降。
三天後,遼陽城樓上就豎起了白旗。皇臺吉親自出城跟洪承疇談判。
王興派洪承疇來的目的,就是代表他和皇臺吉談判的,否則,隨便派個將軍來就是。
皇臺吉提出的降明條件很高,要求保留大清國號,保留清軍編制,他們則奉大明為宗主國,讓出蒙古和遼、沈、開、鐵,退回長白山。
戰場上打不贏,在談判桌上嘴倒是挺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