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07章 投身實業的龐淑蘭

“老闆,又有外商來談合作”,女秘書恭敬道。

“好吧,你告訴他在外邊會客廳稍等,我馬上就去”,龐淑蘭起身吩咐。

“好的老闆,我這就去”,女秘書轉身走了。

龐淑蘭穿的黑色的女士西服,站在辦公室的落地窗前,儼然一副女企業家的派頭了。

事實證明,實業比網際網路難做多了。

誰做風險投資人,如果純按著理性來,他都是去投資網際網路和房地產。

但是房地產的實業地位,那是真要打一個問號。

實體經濟是自身能創造價值的,虛擬經濟自身不創造價值,靠著資源整合和價值交換來盈利,說的簡單點就是“錢生錢”。

但是實業並不是直接的“錢生錢”,他有一個生產的過程,錢換諸多原料,用這些原料生產產品,產品換錢。

而實打實建築的那個房子,換句話說,建築業無疑是實體經濟,但是我們都知道,高價值的房子,他的價值並不體現在他那個房子建的怎麼樣,而是看這個房子建在哪裡,這個“哪裡”的地權,客觀地看,就不能算作實業了。

因為這是一種“交換”,誰也不能讓這個星球上憑空出現一平方公里的土地。

而投資者在這個行業的湧入,無疑是會不斷拉高地產的價值,這就導致房價越來越高,越來越高。

但是還不好降。

因為買不起的房子的人多,已經擁有房產的人也不少,手心手背都是肉,一團亂麻沒那麼好理清。

這就產生一個問題,房租的成本在不斷上升,而房租成本無疑是實業成本的重頭戲,其次還有人力成本。

而人力成本跟房價仍然是正相關的。

為什麼?

都想在城市裡有一個家嘛。

房價一平米一萬,工資一個月兩千,那肯定不行,所以北上廣房價高,工資也高。

通常青年們奮鬥的目的,不是什麼經濟自由,而是有一個立足之地好成家立業,所以工資至少要匹配這種希望,如果連這點希望都沒有,那打工人也只好換個地方打工了。

除了這兩個成本,實業另一個命脈——貸款也這樣被影響了。

銀行的錢是有總數的,在總數一定的情況下,我是銀行,我也給躺著都能賺錢的房地產以優惠價格,而對稍有風吹草動就涼涼一片的實業精挑細選。

但是沒有實業是不行的,去工業化的米國就已經嚐到這個惡果,開始把第一二產業回遷了。

所以龐淑蘭直接租了五年的廠房,再高,人家也不給地了。

還好,剛入世這幾年,製造業福利是可以恰一恰的。

作為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紡織品,出口存在很強的競爭優勢。

他的門檻也沒有那麼高,連下崗女工都可以投身其中。

龐淑蘭左思右想,還是決意投身於紡織業。

雖然她明白雞蛋不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但是無疑,她是把紡織業作為放雞蛋最多的籃子了。

畢竟,按照前世的經驗,紡織至少還可以火十年,這十年,從事紡織,只要策略對一點,跟撿錢的差別也不大。

但是跟李軍的順風順水不同,龐淑蘭這邊就是一波三折了。

首先在20世紀末,有一個“砸錠”政策,錠就是紗錠,因為當時認為國內紡織業產能過剩了,大型國營企業,就要砸掉一部分紗錠,把產能降下來。

但是依照勤儉節約的傳統,就這麼砸了,他實在浪費啊。

於是一部分腦子活的人,就把這些紗錠象徵性砸兩下,然後就給偷偷賣了,更可氣的是,不走公賬走私賬,小賺一筆。

這時候,龐淑蘭才剛重生,資金有限,她買的就是這些“淘汰”的紗錠。

但是沒關係,依靠著低價策略,她的紡織廠還是辦了起來。

實業沒那麼多捷徑可走,但是銷售理念確實是不斷在更新的,在低價+創新營銷兩個優勢下,紡織廠反倒把那些出售“淘汰”紗錠的企業的市場份額,搶走了一部分。

至於什麼叫銷售理念的創新,看看營銷號就知道了。

以前文章標題是:不得不看的xxxx,現在是:千萬不要看的xxxx。

人都是有逆反和好奇心理,一看後面那個標題,什麼好東西不讓我看?然後偏要看看,所以就上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