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87章 甜言蜜語

初春大雨傾盆, 嘩嘩落下,竟是連下半個月,各國都傳來洪水泛濫的訊息。最倒黴的莫過於西希達爾斯,一方面忙著與鳳凰王的軍隊打仗,一方面還要應付洪水危機,可謂焦頭爛額。

心美想了想,便將甜心告知關於鳳凰王與東希達爾斯勾結一事傳給了遠在西希達爾斯的裴諾爾。兒子還在那裡,西希達爾斯一旦倒了,兒子也會失去最大依仗。

當然, 就算沒有兒子,她與裴諾爾姐弟、夫妻情分一場,也不可能坐視不理, 還是會將這個訊息秘密傳送給他。

一連兩天,心美也收到了來自妖獸國附屬三座小王城的洪水急報。心美立即召開禦前會議, 與首相、權臣商議治洪一事。

心美拿出了現代社會常用的“堵不如疏”的方案,翻開布滿線條的地圖, 提出將離泛洪區最近的一座王城作為疏通口,緊急撤離人群,留下空城任水淹。

首相與眾臣面面相覷。幾分鐘後,年輕的首相不疾不徐地說道:“這座王城乃是三座王城中最富饒,稅金最高的王城, 一旦被洪水淹沒,損失不可估量。”

“可這座王城一是離泛洪地帶最近,二是城西有一條大河, 如果能將洪水疏導進入這條大河,就能緩解另外兩座王城被洪水淹沒的危險。”心美指著一條彎曲的深紅色線條道。

“那我們王國的損失怎麼辦?”一個老權臣直言不諱地道,“是否由你心美夫人一人來承擔?你又有多少能耐承擔?”

靠著君王才能坐上執政官位置的離婚婦人,能有多少本事挽救本國危機,不要幫倒忙就好了。

真有厲害本事的話,西希達爾斯又怎會讓她離開?

“如果這座王城不被淹,那最後被淹的就會有三座王城。是一座王城被淹的損失大,還是三座王城被淹的損失大?更重要的是,三座王城一旦被淹,子民流離失所,傷亡無數,君王又會失掉多少民心。妖獸國長年內部動亂,歸根結底還是君王的威信不夠的原因。”

心美的一襲話讓首相及眾臣同時吸了口涼氣。

敢當眾指出君王的威信不夠,這女人是吃了豹子膽吧?

雖然說的算是實情。自英諾森王親弒外祖父,血洗皇廷後,一些守舊派的貴族一直心有不服,暗暗挑動分支家族或煽動一些民眾鬧事。因著這些舊派貴族在妖獸國與其他大家族的利益是盤根錯節,英諾森王便無法出手整治,否則一個不小心,遭到有心人利用,會落得眾叛親離下場。

但由於英諾森王向來殘酷非常,手腕鐵血,掌握總軍權,舊派貴族也不敢輕易與他為敵。

另外妖獸國的舊派貴族的勢力本就極大,壟斷王國稅金極高的幾大産業,名望極大,英諾森王也不大可能將他們一網打盡。

而且舊派貴族們頑固得厲害,寧可玉石俱焚也不肯輕易妥協,這也是妖獸國多年來能獨立自治的原因之一。

當然,妖獸國與凱洛特的種族、風土人情、文化經濟也有太多的不同,也不大可能採用同一種王國管理方法治理。

“你們所在意的是這座王城的稅金損失,卻沒在意這三座王城同時覆沒的話損失會有多大。”心美平靜地道。

年輕的首相搖搖頭,“心美夫人雖說得有理,但這座王城實在太重要,另外兩座王城的稅金加起來也不及這座王城的一半,損失太大,恕我無法認同。”

另一個權臣插嘴道:“我看還是用傳統的水土來掩,修建堤壩防洪吧,雖然也花費不菲,但總比犧牲一座王城好。”

“是啊。”有權臣立刻接應,“今年水患究竟如何目前還是未知,也許水患沒那麼大呢,現在就要撤理一座王城的子民未免小題大作了。”

眾臣頓時議論紛紛,討論激烈,但總歸起來就是反對心美的撤離之法。

一個鐘頭後,心美拖著疲憊的步子從議事殿出來,她自然沒能說服這些頑固的舊派。

英諾森此時在另一座偏殿裡與其他臣子處理凱洛特的政務,同時研究應對鳳凰王軍團的各種戰策。

心美閉著眼睛倒在安樂椅上,兩條腿隨意地翹在椅凳上。

“你比我辛苦多了,”甜心坐在安樂椅下的地毯,感嘆道,“我前夫從不讓我參與這些政務。”

“他是怕你學會了本事跑了嗎?”心美閉著眼問。

“不是,他是覺得我不適合做這些,他覺得我擅長學習,應該把時間多花在教導子女上。”

“你以前是幹嗎的?”

心美自然已知甜心與她一樣是從現代來的。

“翻譯。我會三國語言,常在開往歐洲的遠洋客輪上做翻譯。”

“你比我厲害多了。”心美嘆道,“我的英語只勉強過了六級,你肯定是個學霸。”

“書呆子罷了。”甜心不以為意地一笑,爾後又道:“你們之前談到的治水辦法,你的辦法肯定比那些臣子的好。但是犧牲一座王城的代價太大,恐怕他們不會輕易妥協。”

“哦,你有什麼辦法嗎?”心美睜開了眼,一下來了精神。

“也沒什麼辦法,但我可以把我所知的告訴你。”甜心坐在地毯上,平緩地道:“古代史上有記載的便是鯀先治水,在岸邊設定河堤,但水還是越淹越高,堤壩被沖垮,最後沒能治理水患,被皇帝治罪;鯀的兒子禹接著治水,採用了你說的疏通之法,開渠排水,疏通河道,用了十三年將洪水引到大海……

“接下來比較有名的便是東漢王景治河,主要策略是修高堤壩、修整分洪道等;元代的賈魯則採用疏、塞並舉的方法來治水患,疏南道,塞北道,使得黃河水流改道;明代還有個姓潘的人也治過水患,具體叫什麼名字我不記得了,他採用鞏固堤壩、縮窄河道以及增加水速沖走河沙等方法來治理;在這個潘姓官員之後比較有名的便是清代的靳輔與陳潢,兩人沿用了明代潘姓官員的方法,統一浚淤和築堤,提出減少下行泥沙的方法來控制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