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金人一直都是政治智慧十分低下的,在統治期間,其他各族基本上是以奴隸的形式生活的。
金人不僅南下齊朝時燒殺擄掠,將齊朝百姓視為豬狗隨意宰殺,在金國境內,各個其他民族也受到了極大的壓迫。
所以歷史上韓甫嶽將軍打出大捷之後,金國內部也烽煙四起,各個受壓迫的民族也都紛紛起來反抗。
至於後來,完顏海陵想要改革,或者再往後北蠻興起滅金,都是因為這些少數的軍事貴族享有最大的利益,卻隨著一代人的老去而快速腐化,失去了戰鬥力。
金國的覆滅,也就不足為奇了。
……
明白了這些,才能知道郾城大捷為何如此重要。
因為此一戰中,韓甫嶽將軍將金人的精銳騎兵鐵浮屠、柺子馬重創,幾乎一戰盡沒。
而金人的其他精銳兵力,也基本上被大量殺傷。
以至於完顏盛扼腕嘆息:“自海上起兵以來,皆以此勝,今敗矣!”
也就是說,郾城大捷中殺的這些鐵浮屠和柺子馬,都是金人猛安謀克中的精銳,是他們維持統治的根基力量。
而一旦這些人死了,意味著金朝的整個樑柱被拆,大廈瞬間就會動搖。
這也是為什麼韓甫嶽將軍冤死之後,金人也真的跟齊朝簽了和議、不再進攻,沒有趁此機會再次滅齊,而是又準備了十幾年的時間,才由完顏海陵再度率軍南下。
究其原因,就是因為這一戰金人損失慘重,確實無力再戰。
而現在,副本中雖然沒有明確指出這一階段的勝利目標,但在趙海平看來,這都是明擺著的。
那就是:儘可能地殺傷敵人的有生力量,再現一次郾城大捷!
……
這一場由趙海平指揮的郾城大捷,與歷史上真正的郾城大捷區別並不算大。
畢竟有鄧元敬將軍這位千古名將治軍,英雄總是所見略同的。
完顏盛先是刺探到趙海平所率領的齊軍核心駐紮在郾城,而其他的兵力分散在周邊各地,核心空虛,於是決定親率精銳騎兵一萬五千人和十萬步兵,直插郾城,要以斬首行動一舉消滅齊軍的指揮中樞。
若是成功,那麼其他的齊軍失去指揮,肯定也會不戰自潰。
但這一來,正中下懷。
既然是完顏盛的斬首行動,那麼就意味著他必將不計一切代價闖入齊軍的陣列,而一旦久攻不下,齊軍各部快速支援,他的這支深入的孤軍,就有覆滅的危險。
所以,對於雙方而言,這一戰就變成了矛與盾的對決。
對於完顏盛來說,他要用鐵浮屠和柺子馬,不計一切代價地破開趙海平身邊親兵的軍陣,完成斬首行動;而對於趙海平來說,則是要指揮手下的精兵不計一切代價地頂住,伺機反攻。
到了這一步,雙方都有得有失。
對於完顏盛而言,在必須完成斬首行動的前提下,意味著他必須放棄騎兵的機動性,不能再迂迴遊擊,而是要將金貴的重騎兵一股腦地壓上去;
但同時,由於他是主動出擊的一方,兵力也佔優,所以這對他來說確實是一個完美的戰機。
也難怪歷史上會評價他:總是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點做出正確的戰略決策,但每次一打起來,卻都因為執行的原因而南轅北轍,變成了“名將質檢機”。
而對於趙海平來說,此時他的兵力處於劣勢,而且大量的精銳步兵也缺少閃轉騰挪的空間。
可既然完顏盛必須不計一切代價地衝破他的軍陣,那麼只要能拼死守住陣地,他就贏了一半。
……
大戰開始。
這支經過鄧將軍特訓的軍隊,已經變得令行禁止,號令之下莫敢不從,有一種如臂使指的暢快感。
而專門針對金人騎兵做出的種種安排,比如對拒馬、長槍、大斧等兵種的針對性訓練,也起到了奇效。
完顏盛先是以柺子馬在兩翼迂迴包抄,想像層層剝洋蔥一樣削減齊軍的重步兵方陣,但趙海平也立刻命令手下的騎兵出戰,與柺子馬纏鬥。
這些精銳騎兵與金人的柺子馬戰鬥也仍能佔據上風。
完顏盛終於還是沉不住氣,於是命令鐵浮屠正面強衝齊軍重步兵的軍陣。
而趙海平則是命令這些重步兵以拒馬、長槍阻滯鐵浮屠的進攻步伐,而後,派出專門的精銳重步兵,各自手持盾牌、大斧、麻扎刀等等,對鐵浮屠實行斬首行動。
這些高舉著盾牌的精銳步兵就像是訓練中一樣,低頭用厚重的盾牌護住頭臉,然後只顧向前、不許後退,只能低頭、不可抬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