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伯仁死了,卻是帶著心中的喜悅而死,魯人並沒有怪罪姬昱,反倒是對他萬般推崇。就連上了馬車也不忘對昱行禮。
這讓姬昱心中有愧,他雖然沒有殺死伯仁,可伯仁確實是因他而死;無論是他投奔的動機,還是來此地為他的名義出頭的私慾。
可也因為他,姬昱終於明白了什麼是知行合一。
或許很多人都把知行合一當成兩個方面,把知和行區分開,認為知行不是一體,知行合一提倡的是知道的智慧和行動統一,是先知後行,又或是知後而行。
其實不然,如果把知和行分開,那兩者就沒有了意義;就像甲乙兩人,有著不同之處卻要將他們合在一起混談。
知和行本就是一體,沒有知怎麼能行?而沒有行又怎麼來的知?
知如同感性,行可稱理性,都是因為有心的存在所以產生。
寫字時,腦中所想為知,所說所寫為行。
說話時,腦中所想為知,所說是行。
可以說人的行為都有知行,可知行並不為一統。
寫字時,會因為忌諱他人而有所保留,或在乎是否為真而將自己心中所想壓抑。
說話時,會因為在意他人的眼光和世俗的偏見,不敢說真話,說真相。
知有很多種,行亦是如此。
所以姬昱所提出來的“知”,是良知,遵從良心的知。
將良知和所行統一,以良知作為指導思想,利用行的實踐性去探求其中的真知,這就是知行合一。
自姬昱所悟心學之後,所行所為都有了思考。
有著先人的思想指導了方向,姬昱所要做的就是適時而變,站在自我的立場依據現狀不斷的思索其中的道理。
瞭解到了,並不一定是知道,能說並不代表著會寫,這樣的知,是假知。
雖然這也是知行,可這樣的知行和假學習又有何異。
知和行是相互聯絡的,不能脫離的。知了不能行,同樣也無用。
如果知道了卻不能施行,那就是假知。
知後踐行恪守,這便是真知。
一個人連自己的良知中的已知都不能夠遵守踐行的話,又談何讓他遵守道義呢?
明知國家有律法,可是為了利益以身犯險,這就是知而不行,還是處於未知。
既然知道,不去施行,說明對知的瞭解程度還是一知半解,沒有達到已知的狀態。
一知半解是為未知,就好比人與工匠之間的區別,普通人可能知道東西是什麼,可是真要他施行卻做不來。又好比讀書人,讀書人知道聖賢的道理,一味的借用,不加以自己的思考的話與提線木偶有何異?
只有透過行動切合實際的做過,才能稱為已知,由未知轉變為已知,這就是知行合一的道理所在。
其核心的心理之道姬昱尚未明悟,可也感覺到離那種境界已經不遠了,他並沒有著急的思索道理。
不能因為追求道而去悟道,為了悟道而悟道這樣的知行是一種假知,帶有目的去悟道,悟出來的也是假道。就如同後世讀書人為了學習而學習,這並不是一種能夠給人帶來良好體悟的道,所以他不急。
在懂知行之道之後,他懂了許多該知該行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