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德總究是有限的,身處高位的人沒有足夠的德,就會偏袒於自己的家室,於是造就了夏王朝。
有了國制,對標於國主的衡量標準再經改變,從德變為仁,對國民施行仁道就是國主應當施行的權利。不過仁的標準總是不會統一,開國之君或許有著足夠的能力,可子孫後代總會出現不仁者,這時就產生了義,以義的角度治理國家。
不過隨著國家的發展和掌權者的私慾,國民越來越多的同時也多出了奴隸和諸侯,有了等級的區別,人不再有著單純的交涉理念,而是引用等級之分來看待不同層次的人。奴隸社會的存在是有弊病的,人不再和平相處,而是用以等級區分,貴者享受,賤者付出,奴隸勞役。
舊商是遊牧民族而後農耕為主),卻以壟斷神靈的解釋巫道)使得臣民信服,大肆掠奪奴隸,以神道和嚴格的規則統治著國家,那個時候的周也只是一個小部落,擅於農耕,不似商一般侵略搶奪,可週還是被商發現了。為了不被侵.犯,周部落時常抓捕奴隸獻給商,可商對其還是留有戒備,還抓了姬昌文王)囚禁在都城,為了試探忠信,還讓文王吃了大兒子做成的肉餅。
姬昌無一例外都忍受了,以此換取足夠的信任。商紂王子辛對其親信,還讓姬昌借閱了國庫珍藏的《連山》《歸藏》,姬昌藉此悟道,作《易》,而後在商丘結識大才呂望,約定等他回去留有力量和一定機會就起兵翦商,呂望之後便去了西岐,成為翦商的一份子。
商人麻木和功利,對鬼神的篤信使得他們對人祭無比熱衷,而有著大智慧的文王作《易》,又顛覆了神權唯一的觀念,神勇的武王經過牧野之戰打敗商軍,商丘之中有著太公望的內應使得臣民奴隸發生暴亂,發兵東夷的子辛就這樣被偷了家。
而後的故事如同正式流傳,流傳下來的故事沒有陰險狡詐,都是在歌頌文王和武王,而建立了新國的周也面臨各部諸侯的挑戰,所幸有著周公旦平衡天下,又在武王死後處理朝政,將混亂的世道撥亂反正,作禮儀規矩。
“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我現在才總算明白了。禮是忠信不足而作,也是禍亂世道的源頭,隨著一個國家不節制的肆意發展,將會失禮而後法啊!人看似越來越進步,可在道的理解中,卻是越來越落後了。”
姬昱在馬車上肆意的笑著,他總算將歷史和道結合在一起,透過已有的史,推論將來的道。
藉著對世道和人性的始末,姬昱甚至能夠推論更為深久,要是任由世道繼續敗壞下去,所造成的結論他在此刻就已預見;失禮而後法,失法而後文,失文而後財,失財而後武,最後在武鬥之中又徹底崩壞,重新迴歸道,等候道的再度誕生。
姬昱已然明悟,他更知道這樣的世道需要有人進行改變,而不是往越來越低的道路繼續行進,而是要進行反推,以後禮之道求仁義、德,而後自歸於道!
要是不制止這條原有的錯誤之道,讓天下人失禮,那錯誤只會繼續不斷延長,最後斷送在自己人的手中。
“只有道的樸素才能說明道的價值,以往的我還是不夠注意細微的道啊。”
姬昱在馬車上又陷入了自我沉醉,駕車的辛開已經見怪不怪,他倒是羨慕姬昱能夠無時無刻進行思考,不像他這樣的庸人一直不懂道。
“開,道就在你的心中。”姬昱平靜的說道。
一旁的辛開頓時打了一個激靈,整個人汗毛豎立,緊張的看著姬昱。
“王孫,您現在都能夠識破人心所想了?”
“你的樣子我一眼就看出來了。”
喜歡春秋:中興之主請大家收藏:()春秋:中興之主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