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揚城驛站出來,又行了數個時辰, 臨近巳正方至宣城。
明明晴空豔陽, 城中大街小巷, 卻都沒什麼人, 至官衙處, 衙中亦是冷清, 蘇蘇一行只報了吏部尚書的名字, 不久,一名姓譚的主簿忙迎了出來,朝謝允之行了大禮。
他早見謝尚書身邊有一女子,看似二十出頭的年紀, 雪膚花貌,仙姿玉『色』, 與謝尚書站在一處, 如一對璧人, 般配之極, 又見那女子牽著一男孩, 生得清俊靈秀, 遂暗道他們莫非是謝尚書妻兒不成,可轉念一想,謝尚書雖已二十餘,但『性』情出了名地寂淡出塵,似乎沒有娶親,又想那男孩看來有九、十歲, 與謝尚書年紀也對不上,再見隨侍他們的僕從,實際是以那女子為尊,正糾結揣測時,聽那女子問道:“宣城令何在?”
譚主簿恭謹回道:“城令在雁山設宴,與民同樂。”
蘇蘇聞言笑道:“怪不得城中都沒什麼人”,她笑看向謝允之,“與民同樂,想來他這宣城令當得並不困苦,頗能自得其樂。”
謝允之自城郊行至城中,已暗暗觀察過當地房舍田隴、百姓穿著行止,遂道:“能有閒情閒錢設宴,看來宣城財政不算侷促,人心亦是安寧。”
譚主簿陪笑回道:“自從沈大人來此為官,我們宣城可是大不一樣了。”
他一邊遵吩咐引著謝尚書等人往雁山去,一邊不時回答那女子的發問,講述沈大人調任宣城後的種種政事。
蘇蘇自那主簿口中得知,宣城從前有“三患”:水患,匪患,財患。宣城缺水,以往當地民眾飲水,都得上山打水,十分不便,沈霽月上任之初,即想開鑿引水道井。然宣城貧乏,無銀錢支撐,沈霽月一壁上書州府請撥銀兩,一壁以一人之力,往周遭郡城遊走撰文,他才華橫溢,潤筆費雖不至於一字千金,但也算是可觀,就這般籌得了銀錢,開鑿了十幾處引水道井,解決了當地水患。
“水患”既除,“匪患”又擺在眼前。從前不少宣城民眾,因窮困走投無路,落草為寇,沈霽月親帶捕快上山,結果自己被賊人逮住,就在山下民眾以為城令大人遭了毒手時,不知何故,翌日,匪徒竟隨沈霽月下了山,按律服刑後,從良生計起來。
經此二事,沈霽月在當地民眾心中的形象,可以說是光明無比,在他設法解決當地“財患”後,當地人都盼著他能留在宣城當一輩子城令了。
宣城貧苦,很大原因是水土不佳,同樣大小的田地,宣城收成只有旁地一半,甚至更少。沈霽月不是神農,改不了當地水土,他在仔細研究後,決定另闢生財之道,宣城糧食收成不行,但漫山遍野繁花燦爛,尤其桑瓊花,不僅開得清麗,且是當地獨有。沈霽月妙筆生花,撰寫詩文,將桑瓊花名聲打響,此後又如法炮製,令宣城獨有的雲霧茶、清泉酒等物,名傳在外,使宣城轉攻商貿之事,漸百姓手有餘錢,不再拮据不堪,生活蒸蒸日上。
除了解決“三患”,沈霽月亦在當地架橋修路、開設學堂等,宣城本是偏遠之地,但因沈霽月在此,不少人都慕名前來拜訪,譚主簿笑道:“大人政事繁忙,平日待客,至多陪一盞茶時間,但昨兒一位夫人來訪,大人道是故人,心情頗佳,倒陪著遊歷了宣城半日。”
夫人?
蘇蘇心思轉了轉,沒有繼續追問,至雁山腰,果見開闊處陳設山宴,民眾往來不絕,笑語喧譁,而一襲白衣的宣城令,正盤坐於一青石上,與當地幾位老者研討釀酒之事。
譚主簿本要上前傳報,卻見那女子朝他微擺了擺手,自徐步上前,步至城令大人身後,含笑輕道:“沈霽月~”
城令大人本一派閒適、談笑風生,乍聞此聲,身子定如磐石,僵硬地轉過脖頸看去,對上那在日光下愈發清灩的嫣然笑意,倉皇起身到差點失足摔下青石,幸被那幾位老者扶住,匆匆整衣後就似要行大禮,卻被那女子虛扶起身,“都是故人,不必如此。”
譚主簿見一向不羈的城令大人對那女子如此敬重,對她身份愈發驚疑,他猜測她身份頗為尊貴,難道是某位公主、郡主不成,可又看她徑在山宴中坐了,與當地民眾一同用宴,絲毫不嫌食之粗陋、陳設之簡,心中愈發困『惑』,直至日『色』西沉,民眾三三兩兩謝別離宴,城令大人在陪著那女子下山時,言辭中輕道了一句“娘娘”,譚主簿一個激靈,目光悄然在那女子和謝尚書面上一轉,忽然明曉了她的真實身份。
皇后娘娘回官衙後逛了會兒後花園,甚是喜歡,道是就在官衙住下了,譚主簿自然趕緊領著人拾掇房間,宣城官衙再怎麼收拾也比不了行宮,於是譚主簿著意清雅佈置,一通忙『亂』後收拾出來,一顆忐忑不安的心,在聽得娘娘道了一句“有心了”,才終於安定了下來。
宣城多山,夏夜幽涼,四人亭中對坐,暢飲閒聊,蘇蘇隨意問著沈霽月在任之事,謝允之寥寥幾句發問,總是一語切中要害、鞭辟入裡,蕭照默飲著杯中清酒,耳聽皇后娘娘與謝尚書和沈大人說話,心中受益匪淺的同時,也覺這樣的皇后娘娘,比之在皇爺爺身邊時,更為肆意不羈、神采飛揚,眉『色』顧盼神飛,令人移不開眼。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酒罷,蘇蘇謝絕沈霽月相送,自與謝允之、蕭照經由花園,向那幾間廂房走去。
更闌人靜,明月風清,夏蟲唧唧聲中,小池幽蓮綻放,暗香隨風滿園。池邊碧草如茵,有三四螢火迎風而起,如星子游曳中庭,蘇蘇以手中羽紗團扇輕撲了下,望著那流螢搖搖曳曳飛向高處時,不知宣城何處,響起清笛之聲,悠悠渺渺,傳入靜園。
蘇蘇凝神細聽了會兒,輕嘆了一聲:“十年了。”
她這話說得沒頭沒腦,蕭照正不解時,聽得謝尚書亦輕道:“十年了,柳笛誰教月下吹。”
蘇蘇從前知允之所思所想,可自那日他命懸一線,她聽他說了那一句話,見到了那支桃花簪,才覺自己看得並不十分分明,心中浮起些許隱秘的猜測來。但也只是些許,允之不提,她也不再提,這猜測真假、深淺,誰也無從得知,她下意識,也不願去探知…………
月『色』如洗,笛音清遠,《靜夜》空靈婉轉的曲調聲中,蘇蘇輕輕摩挲著扇柄,心中似有許多話要說,可至笛音漸淡,那些話,也似沉入落花幽潭,一句話也說不出口,終只在所住園門前停下時,輕道一句:“好夢。”
謝允之躬身一揖,目送她走遠,蘇蘇牽著蕭照的手,向裡走去時,又見一點流螢飄至她扇前,也不知是不是方才那隻,執扇輕撲,卻又教它跑了,眼望著它幽幽飛高,淡笑的神『色』中,隱有幾分悵然……
“捉不到麼……小的時候,還曾和父親捉過螢火做燈玩,後來,父親病了,病得不能下榻,再無力氣將我抱起……我總害怕他像母親一樣,在夜裡突然離開,於是總是整夜整夜地守在榻邊,不肯離開…………一夜,父親讓我去休息,我不肯,父親就提到去歲捉螢做燈之事,讓我去做盞燈來給他看,我便去了,尋了好久,才攏捉了七八隻流螢,放入琉璃燈中,可當我抱著燈興沖沖跑入房中,欲喊父親看時,卻見榻前侍從都在低泣……我手一鬆,那燈便砸在地上,跌碎一地,流螢輕飄著在我眼前飛遠…………”
“……今日,其實是他的忌日”,蘇蘇的聲音清淡而溫柔,“父親生前曾對我說,若有一天他和母親都不在了,叫我不要在他們的忌日年年祭祀,反是要忘記他們的忌日,只當尋常日子,開開心心地過……只我,終是個俗人,這麼多年,還是放不下………”
蘇蘇淡笑著望著那流螢飛得沒影兒了,送了蕭照回房,也讓阿碧等都去歇息,自回房打散長髮,出神地輕輕梳著,不知過了多久,外間響起了輕微的叩門聲,蘇蘇放下梳子,踱步開門,見是蕭照,一手提著紗罩燈,一手拉她入了房,將室內燈光都吹熄,手一揚,將那紗罩燈提至她面前。
室內陷入黑暗,蘇蘇這才發現那紗燈流光泛著熒熒碧『色』,她望著被流光映照著的那張小臉,那雙乾淨烏澄的眼睛,一時竟嗓中微澀,不知說什麼好。
蕭照靜靜望著眼前的女子,輕道:“我想讓娘娘高興一些,這樣做,娘娘有高興些嗎?”
蘇蘇輕輕“嗯”了一聲,那燈罩拿開,點點流螢立從罩中飛出,如星子在夜『色』中飛舞,流成星河圍繞著她與蕭照,千光散去還復來。
已是深夜,清政殿內,卻燃了比平時多一倍的燈火,流光點點,璨如星河,曹方聽完齊衡一應囑咐,輕步至內殿,見聖上正倚在榻處,抱著皇后娘娘那隻黑貓輕撫出神,心中一酸,低聲問道:“陛下,是否命人快馬加鞭至宣城,請皇后娘娘早些回來…………”
明帝微側首,望向鏡中那憔悴的人影,眉宇凝沉許久,終輕輕搖了搖頭。
作者有話要說: 女主爹媽早死,在某種意義上是好事,要是活著看到寶貝女兒遇到種種糟心事而又無能為力,會心疼死的……
喜歡貴妃為帝請大家收藏:()貴妃為帝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