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武十八年的秋天,蒼穹高遠,澄澈的天空不見一絲雲翳,長安城在秋日的照耀下,處處都透著一股莊重肅穆的氣息。
朱雀大街上,人群熙熙攘攘卻又秩序井然,百姓們紛紛停下手中的活計,目光朝著皇宮的方向投去。
就在今日,李璟祐身著華麗的冕服,在一片莊嚴肅穆的鼓樂聲與山呼陛下聲中,穩步登臨帝位,自此成為大唐這片廣袤江山,萬千子民的新主人。
回溯乾武時期,那無疑是大唐歷史上濃墨重彩的輝煌篇章。
在這一時期,國家的文治武功雙雙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頂峰,哪怕與聲名遠揚的貞觀時期相比,亦是毫不遜色,甚至在諸多方面更勝一籌。
李世民以其卓越的領導才能,開創了貞觀之治,在文治方面,推行科舉制度,廣納天下賢才,重視文化教育的發展,使得大唐文化昌盛,經天緯地,為後世所敬仰,成為了大唐盛世的堅實基石。
而李承乾,這位在軍事領域天賦異稟的帝王,繼位後南征北戰,開疆拓土,憑藉著非凡的軍事謀略,讓大唐的版圖不斷擴大,威名遠揚四方。
他在文治武功方面的卓越成就,同樣不可磨滅,諡號為武,唐高宗武皇帝。
在民間,百姓們則更習慣親切地稱他為乾武皇帝,他在位期間所定下的年號,也與那個繁榮昌盛的時代極為契合,讓百姓們深感貼切,彷彿那就是一個時代繁榮的象徵。
正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這句流傳千古的俗語,在李璟祐上位的那一刻,便迅速得到了應驗。
李璟祐剛剛登上皇位,屁股還沒在龍椅上坐熱,朝堂之上就掀起了一場巨大的變革風暴。
官員們一個個噤若寒蟬,心中充滿了忐忑不安,因為一場規模浩大的官員裁撤行動正在悄然拉開帷幕。
首當其衝的是以戶部尚書李煒為首的一批老臣。
李煒在朝堂上為官多年,資歷頗深,也曾為朝廷立下過功勞,然而在李璟祐眼中,他卻成了自己掌控朝堂的絆腳石。
李璟祐直接以辦事不力這個看似簡單卻又不容辯駁的藉口,毫不留情的責令李煒回家養老,同時一併免去了他司空的尊銜。
這位曾經在朝堂上呼風喚雨的高官,就這樣在一夜之間失去了所有的權力榮耀,只能黯然離開朝堂,迴歸民間。
緊接著,吏部尚書李敬玄、吏部尚書李義府以及兵部尚書吳天巖等也紛紛被捲入這場撤職風暴之中。
這些官員在朝堂上各自都有著一定的勢力和根基,或是憑藉著家族的背景,或是依靠著多年積累的人脈,在以往的朝堂鬥爭中屹立不倒。
李璟祐為了將朝廷的權力牢牢的掌控在自己手中,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絲毫沒有心慈手軟,果斷地將他們一一撤職。
隨後,李璟祐迅速安插了一批效忠於自己的官員上位。
這些新官員或是曾經在他未登基時就與他交情匪淺,或是在他爭奪皇位的過程中為他出謀劃策、立下汗馬功勞,他們對李璟祐忠心耿耿,唯他馬首是瞻。
在完成了對部分關鍵官職的人事更替後,李璟祐又進行了一系列重要的人事任命。
他拜徐願為太師兼任戶部尚書。
而江流兒則被任命為司空兼任吏部尚書。
與此同時,李璟祐做出了一個震驚朝堂的重大決定——廢除軍機處。
軍機處自設立以來,在處理國家政務,軍事決策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但在李璟祐看來,軍機處權力逐漸膨脹,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對皇權形成了制約。
李璟祐對此深感不滿,他渴望將所有的決策權都集中到自己手中,成為真正一言九鼎的帝王。
於是,他果斷下令廢除軍機處,從此以後,一切奏摺都需直接呈往兩儀殿,由他親自審閱批示。
這一舉措,無疑是將朝廷的核心權力進行了一次徹底的重新分配,使得李璟祐的皇權得到了極大的加強。
在這一系列激烈的朝堂變動之中,有一個人卻被李璟祐刻意地忽視了,那就是王文。
王文在朝中威望頗高,他是先帝李承乾最為得力的助手之一。
可不知道為什麼,李璟祐卻沒有對他下手。
下朝之後,李璟祐獨自一人回到兩儀殿。
他召見了錦衣衛副指揮使王燦。
王燦接到命令後,不敢有絲毫耽擱,立刻匆匆趕來。
他走進兩儀殿,看到李璟祐陰沉的臉色,心中不禁一緊,連忙行禮。
李璟祐王燦,眼神中透露出一絲冰冷。
他沒有任何多餘的寒暄客套,見到王燦的第一眼,便直截了當的問道:“王燦,你是想死,還是想活?”
這他心中一驚,瞬間明白了皇帝的意思。錦衣衛作為皇帝手中最為鋒利的一把“刀子”,負責刺探情報、監察百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