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發動這麼多的人力去建設,我們人手不足。”
所謂的人手不足,就是說糧食不足,在以工代賑的時期,要多少人有多少人,只要有糧食人們就願意去工作,在這個時候,他們還不會挑三揀四的。
沒有錢是最大的問題。
雖然糧食價格微幅上漲,如果有足夠的錢還是能夠購買糧食。
範晶晶的范家莊園,以工代賑的糧食本身就不是自己產出,而是收進來的糧食再用出去。
透過商家不斷的運來糧食把產品運走,范家莊園的規模現在基本上已經是越來越大,甚至在范家鎮也有更多的作坊一起吸收這些商人的糧食。
他們也知道,只要吸收到糧食再運到城裡去賣,也能夠賣得好價錢,同時他們也可以利用這些糧食找到一些人力,或許這些精熟人力就可以培養成工人,直接留下來做工。
範晶晶作訪的方式早就流傳出去,所以有越多人把生產的環節拆開來,提升了生產的效率,並能夠讓熟練的師傅負責最重要的環節,而把其他的環節分配給一些還不熟悉的工人。
培養一個環節工人,比培養一個全能的工人要簡單多了。
范家鎮的人時時刻刻都盯著范家莊園,很多老闆還是屬於范家莊園的僱工,他們捨不得放棄范家莊園的工作,親身在范家莊園裡面工作,而在外面僱傭人來替他們范家鎮作坊工作。
不過他們還是有分寸,屬於范家莊園的獨門秘技,都沒有拿到范家鎮來,除非範晶晶主動推動。
範晶晶想組織人到山裡面對范家莊園裡面的人來說就有點困難,所以主要的人還是必須從范家鎮裡挑,很多以工代賑的人,現在都住在范家鎮的集體住宅裡面,只要是范家鎮裡面的工作,他們根本不挑,他們希望透過自己的工作態度,轉換職業進入范家鎮。
對范家莊園的熟練工來說,架設水管把水引出來已經是正常的事情,他們甚至還能夠在每一次的工作之中,在引進新的技法讓水流出來的速度更為快速,並且讓水資源不會受到更多的汙染。
他們甚至把竹節中間的隔膜去除掉,並且,竹節的串聯之中,還有新的工藝存在,讓竹製的水管更容易流出,同時他們也研究竹子大概可以用多久多久之前就必須更換水管,這些關於日常生活的東西,他們研究的是最為勤奮的。
因為這是關於日常生活的,可以說就最容易製作功德,在人們的心裡,由於有天上和陰間的存在風格的心理是非常重的。
而且他們覺得這些工作可以幫別的地方也坐在外面形成生意圈,只不過沒有得到範晶晶的允許,他們還沒有真正的去做,在他們看起來這些做事的方法都是範晶晶,她帶來的,如果沒有範晶晶的允許,就在外面做,實在是太沒有道德了,對於他們來說,一個人的德性比什麼都重要,因為人在做天在看。
四周有這麼多雙眼睛,除非他們要脫離這些人群生活,要不然所作所為都會被人家看在眼裡,何況範晶晶也不是小小的人物,範晶晶的影響力可以到長安周遭,難道他們要脫離長安招來生活嗎?
對普通老百姓來說,想要走遠可不是這麼簡單的事情。
“有多少錢做多少事吧!吞貪多爵不爛。”
範晶晶也知道,大唐人民百姓的苦難不是她一個人能夠解決的,甚至他想要解決,其他人也不見得希望這些問題獲得解決,因為大唐有許多有錢人,而這些有錢人使用佃農來耕作。
事實上他們使用佃農來耕作,並不是什麼錯誤的事情,只要讓佃農有足夠的錢吃飯就是一件好事。
佃農也是販賣他們的勞力,租用他們田地,在後世也不是沒有。
佃農其實也算是一個投資者,只不過在土地裡面工作的人似乎沒有其他的選擇權,這才是最悲哀的事情。
然而大唐的土地並不是不夠,而是因為他們沒有多餘的糧食,多餘的選擇,如果他們不持續的工作就會沒有飯吃。
也很方便,最麻煩的事情就是有許多的野獸會影響到收成,而且第一年整理田地特別的費勁,想要順利的工作也不可能。
沒有餘糧也是一個人最痛苦的事情,想要維持生命的存續,沒有足夠的糧食是不可能的,想要開荒就必須讓自己有一年的糧食等作物成長。
陸地上的水具有一定的數量,把水從別的地方引開,勢必對當地的水文有些影響,而且范家莊園算是山裡水的下游,山上的水被引到別的方向去之後,范家莊園的水量也會減少,不過如果沒有持續對外供應,范家莊園的水基本上還是足夠的,畢竟這個時代的人口太少了,人口密度,低得令人髮指。
山上的地形圖還有水文圖,基本上已經在梁書的控制之下,在接近范家莊園五百里地的範圍都已經測量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