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出行的目標已經完成,外面是非多,江流趁著天還沒黑,趕緊回到了小鎮。
這小鎮有些土武裝,有圍牆,有安保力量。再加上,小鎮有一條官道直通天津衛,小鎮遭遇土匪,便關上城門固守,等待天津衛的支援到來。
因此,這小鎮還是比較安全,附近的商隊都會選擇在此過夜。
江流打聽了一番,近期沒有前往天津衛的商隊,看來,只能自己獨自前往天津了。
獨自一人離開城鎮,很容易成為土匪的目標。最安全的方式還是跟著有強大武裝力量的商隊,這樣被劫道的風險會少很多。
不過,就算是孤身一人,江流也有辦法保證自己的安全。
江流先去買了兩個麻袋,一個寫上“直隸”,一個寫上“天津”。江流把雜物放入麻袋裡,又放入些樹葉填鼓麻袋,最後在上層鋪上一點信封。
隨後,江流拿起鏟子,把麻袋系在鏟子兩頭,扛著麻袋離開了小鎮。
現代人不知道江流是在幹什麼,可江流這身行頭,在古代是很受歡迎的。每到一個村,必有大批村民圍著,問“有我的信嗎”。
是的,江流是在假扮郵差。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清朝前沒有郵差這個行業,遊子往家裡傳遞訊息,大多靠口信。即使寫了信,託人帶回老家,那也需要在路上花費很長時間。
在古代,一封信在路上耗費個兩三年時間,都是常事。因此,古人與家裡人交流,主要還是依靠老鄉會或商會,捎個口信。
到了1878年,清政府接受了英國人赫德的建議,在天津、上海、北京、煙臺、牛莊這五個通商口岸試辦郵政,中國也從此出現了郵差這個行業。到1896年,光緒在“興辦郵政”的奏摺上批了“依議”二字,正式批准開辦大清郵政官局,當郵差的人也就多了起來。
郵政初興時,需要在各街道設立郵筒,方便信件接收。這東西剛設立的時候,百姓們不認識這是個啥,只見郵筒張嘴吞吐信封,還以為這是群吃書的怪物,沒少把郵筒砸爛。直到官員們進行宣傳解釋,人們才知道,郵筒不是怪物,而是能接收遠方家人訊息的好東西。
現在的郵政是個吃香的行業,但在古代,郵差可是個苦差事。在清末,郵差只有一個草鞋,一個扁擔,兩個麻袋。條件好的,那就再多一個駝信件的毛驢,條件差的,只能用肩扛了。
郵差們為了防止自己路遇土匪,出發時,身上一點財物都不帶。一路上,郵差乞討化緣,磕磕絆絆地來到目的地後,狀態連路邊的乞丐都不如。
路上若是遇到了土匪攔路,郵差便喊出口令。
“我乃送信一挑夫,身無分文怪落魄;一邊挑的是慈母念遊子,一邊挑的是新郎想醜妻,一半是讓人顏笑的紅紙,一半是讓人哭喪的白紙。各位好漢莫阻攔,留了活路圖方便。”
這口令一出,攔路的土匪們便知道此人是個郵差。郵差身上沒有錢財,連乞丐都不如,再加上當郵差的都是孤苦寡人,綁上了山也沒人交贖金。
土匪們一看是個榨不出油水郵差,基本都會放行。要是遇到殺人不眨眼的魔頭,不圖財只想殺人,那郵差也有方法。
郵差的口令裡說,他運的信封,都是母親寫給兒子,妻子寫給丈夫,內容可能是誰家生兒,也可能是誰家死人。這些信裡,包含著親情友情,道義正義,要是你土匪攔住我送信,那就是做了件不義不孝的事。
混綠林的,都要講義氣,講孝道,沒了這兩樣,聚不了人心。土匪要是殺了郵差,做了件不義不孝的事情,手下人心潰散,隊伍就散了。
這事對一個土匪頭頭來說,是個致命打擊,手下沒了,他當個光桿司令,打的過誰?土匪這樣想,也就只能放郵差離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