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二十五章 厚葬(4100)

今天早上,江流依舊來到黃家商會門口,他在等黃小姐會不會來。曲行之是救寶隊的成員,黃小姐協助曲行之越獄,那她也應該是救寶隊中的一員。沒想到,這外表文弱的小姑娘,勇氣倒是很大。

也不知道曲行之有沒有被抓回來,黃小姐有沒有受到牽連,別的不說,再見到曲行之,那一板磚肯定要拍回來。

黃小姐今天依舊來主持佈施,江流從她手中討了點粥,當做早飯。

吃了早飯,江流來到魏府,今天對於天津衛來說,有一件大事發生。

為了紀念魏老爺,魏家的所有餐館免費為窮人提供一頓午飯,吃多少都行,但就是不能帶走。

除此之外,魏老爺的葬禮,也要在今天舉行。

為了防止一會沒力氣,江流又在魏家蹭了頓早飯。

本來魏家為了這次葬禮,做了許多準備,但司儀這個老糊塗忘記件事情,導致葬禮出了岔子。

在以前,陰門還有個職業,叫抬棺匠。有些人可能就好奇了,抬個棺材,有力氣不就行了?還能分出一個職業?

其實,能當抬棺匠的人,力氣大不大倒不是主要的,一個棺材8到16個人扛,人多力量自然就大了。抬棺匠,主要確保棺材從苦主家中起棺到墓地下棺的這一路上,不犯禁忌。

這其中禁忌很多,比如抬棺材的人不能和死者命裡犯衝、五行相剋;抬棺的過程中少說話;棺材在抬的途中不能落地。這其中的道道很多,不一一細說。

但可惜,抬棺匠這職業漸漸沒落了,這行的禁忌一部分被喪葬司儀繼承,一部分徹底失傳了。

中國人對死者和祖先的尊敬,構成了中國複雜悠久的喪葬文化。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文化並沒有傳承下來,一些是被當作“封建迷信”打沒了,一些是找不到傳承爛在老師傅肚子裡了。像那扎紙人的老崔,多好的手藝,要是擱現代,妥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找不到徒弟,沒人學,再好的手藝也得丟。

再說魏拜文的葬禮,司儀精挑細選了十四個大小夥,來給魏拜文抬棺,可到了該起棺的時候,司儀才想起來自己忘記問那幾個人的生辰了。

魏拜文屬虎,那屬猴、馬的人就不能抬他棺材。魏拜文是丑時生的,那子、亥出生的人就不能抬他棺材。這樣一排除,十四個人裡面有四個不能抬棺材的。

這魏拜文的棺材又大又重,十個人抬起來很困難,得再找人才行,可起棺的時間快到了,上哪去找何時的人呢?

江流看著心急,他與魏拜文雖然不犯衝,但他這小胳膊小腿,也出不了多少力氣。

“我與魏老爺不犯衝,我來吧!”

一個渾厚的聲音傳來,從和尚堆裡走出一個鐵塔般的漢子,這漢子生得面圓耳大,鼻直口方,腮邊一部落腮鬍鬚。身長八尺,腰闊十圍,是個光頭,脖子上戴著粗大佛珠,似乎是個和尚,但他身上肌肉凸起,一雙豹眼閃亮,又絲毫不像一個吃齋唸佛的和尚。

漢子來到棺材前,說:“鄙人魯能,有些力氣,一個人抵四個。”

此言一出,眾人都不太相信,在場不乏一些賴皮地痞,有人說:“淨吹牛,我看你是吹牛的本事,一個抵四個。”

魯能聞言,發出一聲牛哼,大步走到地痞身前,單手握住那廝,直接將其舉起。

魯能露了兩手,忽然有人說出了他的身份。

“瘋和尚”魯能。

天津衛的老爺老闆們沒聽說過此人,但如江流這種市井之人,都曾聽說過“瘋和尚”這個外號。這人此前是個和尚,後來還俗參加義和團,殺了不少洋鬼子。義和團運動失敗後,魯能隱姓埋名來到天津碼頭,當搬運工為生。在天津衛的碼頭上,沒有比他力氣更大的人。

司儀同意讓魯能抬棺,時間剛剛好,馬上到起棺時間。但在起棺前,還有一道程式——摔盆。

封建社會對於喪禮是十分隆重的,《禮記》記載,喪禮的時候,親人必須要做出“毀”的動作,一是“毀人”,就是要求後人披麻戴孝,守靈三年;二是“毀物”,死者的生命逝去,為了表示生人的哀痛悼念,要把家裡最值錢的陶器摔碎。

據說這個民俗,和陶業祖師爺“商聖”范蠡有關。范蠡燒製陶器發了財後,每年搭棚施粥,深受老百姓愛戴,有一次他燒出來一個絕世好盆,有人建議送給皇帝,有人建議高價銷售,有一個年輕人說等范蠡百年後摔給他,范蠡認為這個做法好,就說以後自己的家產全部歸這個年輕人,所以摔盆的寓意就是分家產。

當然,把自家最貴的陶器摔了,一般人做不到。但總的來說,摔的盆越貴,越能代表子孫有孝心。可魏拜文也沒有子孫,所以這摔的盆也不是名貴的東西。

這個盆,不止要貴,在盆的底部,還要有孔,而這個習俗,就和孟婆有關了。

人死了下地府,踏上奈何橋,喝了孟婆湯,就忘記前世的一切了。那大家有沒有想過,喝孟婆湯的那個碗,是孟婆提供的,還是死者自帶的?要那麼多人用一個碗喝湯,多不衛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