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道:“朕已耳聞,子龍之死,朕亦悲痛,朕不解,子龍與軍師素來交好,子龍為何如此,難道是做了什麼對不住軍師的事?”
“陛下請看。”諸葛亮將趙雲留下的遺收遞給了劉備,劉備一盡閱完,面露驚色,“他們,子龍與二弟三弟,都曾對軍師做了什麼?”
“並非對亮,而是對臣的妻子。”諸葛亮道破,諸葛亮的妻子是誰,旁人不知,劉備還能不知?
“子龍死前曾與亮說起,多年前,他與關將軍、張將軍隨陛下往南陽尋亮,亮那日請陛下等離去,張將軍中途與陛下尋了藉口離開了,實是回去偷聽亮與拙笄說話,張將軍知她是曹操之女,在臣將之趕出家門後,趁著暴雨,三人出手殺她。當日,她受重傷而逃,而他們,更為了防備她回來尋亮,一再換崗,一意置其於死地。”
對於趙雲所言,諸葛亮不減不加,一五一十地告訴劉備。劉備大驚失色,“他們怎能如此。縱曹盼是曹操之女,那個時候,她是軍師之妻,單為軍師,不當那般待她。”
此言,劉備道得真心,殺了曹盼,本來偏向他的諸葛亮完全可能會因此而後悔,由著曹盼好好地活著,諸葛亮既然已經決定了,也將曹盼趕了出去,諸葛亮就不可能再因她而改主意。
事情做多了,反倒是弄巧成拙。那個時候的劉備,絕不可能會想到曹盼會有今日之為。
“亮,心中有愧。亮,對不起她。”諸葛亮直白地道破此時他對於曹盼的心情。
“朕知道。”劉備沒有問諸葛亮當日為何沒有察覺此事,可是,他明白,諸葛亮從知道這件事的那一刻起,滿心對於曹盼的愧疚,怨恨自己,都將無法消除。
“孔明,朕時日無多了,大漢,朕欲託付於你。”劉備聽著諸葛亮說完,便也道了自己想說的話,他會這樣急急的召諸葛亮前來的原因。
在沒有關羽與張飛還有趙雲對曹盼做這樣的事情之前,諸葛亮知道劉備召了他來是要託付後事,但是諸葛亮選擇了把這件事一五一十的告訴劉備,也是給了劉備思慮的機會。
劉備握住諸葛亮的手,“孔明可願意將來如輔佐朕一般的輔佐阿鬥,匡複漢室,平定天下,還百姓一個安樂太平?”
“陛下當知,亮對拙笄有愧。”諸葛亮重複地提了這一句。
然而劉備道:“那又如何?軍師愛她之心從來不減,或許因著此事,因愧而更愛,但於國家,於大義之前,從此軍師如何選擇,朕相信以後的軍師也會如何選擇。”
這樣全然信任的模樣,諸葛亮喚了一聲陛下,劉備咳嗽一聲,再問與諸葛亮道:“孔明可願?”
一句可願,是徵詢諸葛亮的意思,諸葛亮眼眶泛紅,卻沒有立刻地回答,劉備也不急著催促,再次問了一句,“君才不遜於曹盼,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孔明可願?”
“陛下,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諸葛亮與劉備跪下了,鄭重地承諾,劉備露出了一抹笑容,如諸葛亮其人,一言九鼎。
劉備再次扶起諸葛亮來,與諸葛亮道: “早年興兵攻打漢中也罷,這一次打孫權也好,皆因未聽軍師所言,方有此敗。朕,對不起軍師啊!”
“陛下不可如此,是臣,沒能攔住陛下。”非不想攔,是攔不住。
劉備眼中帶淚,“軍師切不可這般說,過在於朕,非是軍師。”
“去,讓阿鬥和李嚴來。”劉備吩咐人去叫劉阿鬥與李嚴來,說著咳嗽了起來,諸葛亮喚了一聲陛下,劉備拍拍諸葛亮的手,很快劉阿鬥與李嚴走了進來。
劉阿鬥與李嚴走了進來,與劉備行以大禮,劉備道:“朕去後,軍師為丞相,李嚴為副。共持國事,複興漢室,不可忘。”
“陛下放心,臣必不敢忘。”諸葛亮與李嚴同作一揖而道。
劉備沖著少年劉阿鬥招了招手,“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與丞相見禮。”
劉阿鬥聽話地朝著諸葛亮作一揖,“亞父。”
諸葛亮與劉阿鬥還以一揖,劉備道:“軍師,朕之所言,皆自肺腑,若有一日,他無能領國,軍師取而代之,朕只盼這江山天下,能夠一統,百姓得以安樂。朕不能成,望軍師可成。”
“陛下,臣必竭盡全力,為陛下蕩平天下,還百姓一個安樂。”諸葛亮鄭重許之,這是劉備的心願,又何嘗不是他的。
“好,好!”劉備笑著說。“子龍待朕一片忠心,朕請以子龍厚葬。”
“當之。”無論趙雲做了多少對不起他的事,人即一死,百罪全消。趙雲那樣的人,理當厚葬。
得了諸葛亮的理解,劉備露出了一抹笑容。隨後,劉備逝於白帝城,以其子劉禪繼位,諸葛亮為相,李嚴為副,益州大事,由諸葛亮主持。
此訊息傳揚天下,曹盼最關注的卻是,“趙子雲自刎而死?”
“是,於夷陵大戰之際,臣照陛下的吩咐射殺趙雲,趙雲死裡逃生,在劉備病重的訊息傳回成者前,趙雲自刎死於諸葛孔明的榻前,隨後諸葛孔明才趕往白帝城。”奉曹盼之命前去添沒加醋,甚至是尋機會射殺趙雲的人,這便回來複命了。
曹盼站了起來,來回的跺步,“朕讓你說的話,你說與趙雲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