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寧家老爺還很年輕,走南闖北,意氣風發,家產也多。
唯一的遺憾就是寧家的人丁不旺。
他有正妻,又娶了好幾房妾室,可除了正房產了這麼一個兒子,別的到家裡好幾年也不見所出。
有人從背後說他閒話,說是他財運太旺,把子女都克了。
也有人說,家裡要多養孩子,才能旺子孫。
寧老爺不知是太想兒孫成群了,還是僅僅是耳根子軟,就聽信了這些傳言的話,做了兩個決定。
一是把生意中止,拿著家裡的錢捐了一個官做。
二是收養當地無父無母的孩子,帶回家中養。
那個年月,朝廷無能,官府不利,老百姓流離失所,很多人拖著兒子到處逃難躲災,也很多躲著躲著就活活餓死了。
所以要收養幾個孩子,簡直太容易了。
他很快就透過各種渠道,收了兩男兩女。
這一對孩子長的好看,人也機靈,尤其是一個小女孩兒,跟他兒子,就是小時候的寧汶玩的也好,所以寧老爺甚是高興。
雖然後來家裡也沒有再添丁,但或許是因為有這幾個孩子在,寧府倒是比從前熱鬧一些。
寧老爺也真是把這幾個孩子,當成自己的孩子一樣待。
只是那個年月日子不太好過,朝中官員貪汙成風,到處剝削百姓,從百姓那裡撈不到什麼後,上級就剝削下級,總之像寧老爺這種捐來的官,是真的很難混下去。
他剛開始還想維持一下,但是幾年時間,已經把早些年存下的家本都墊了進去。
粗略一算,還是不要做官好一點。
但不做官也是不好混的,舉目四望,到處死的都是老百姓,他這麼一大家子人,又無收入來源,要怎麼養活?
後來還是寧夫人說,她姐姐姐夫在京中,寫信來說,那裡是天子腳下,終歸是好一點,要是實在過不下去,看看京中有無可發展的。
於是一家老小,從原來的小縣城裡,來到了京城。
為了節約開支,在沒找到合適的生意,或者官途之前,他們肯定不能住大宅子。
所以後來就買下了葉元裴他們後來買的那樁,並且在那兒一住多年。
寧老爺還算一個精明人,做官雖然不行,但是做生意是有一套的,京中雖然不太好混,但他勤快,人又實誠,還是做了一些客戶下來,勉強維持著家用。
成年人每日為生計奔波,孩子們卻完全沒有這種憂慮。
他們小的時候一起在宅子裡玩,後來一起讀書識字,再後來進了京城,也都一起長大了。
原本跟寧汶玩的好的那個丫頭彩鳳,不知怎麼的就跟與她來寧家的一個男的合得來了。
寧汶那個時候沒有這方面的心思,小孩子家玩是玩的,不玩也就算了,他還是很用功的,把心思都用在上面。
他跟寧老爺一樣,勤勞用功,對人也挺好,有點不好的,就是長的沒有那麼好看,但也不算醜,就是相貌平平。
孩子們大了,見的東西多了,想的也多,說的也多。
寧汶愛讀書,跟他們不太合群,也知道他們之間說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