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章 我有自信

“要是長出來還是這麼小的,留作種子也不便宜。”何先生並不太看好這小土豆。

“那是先生還不曉得它的好處。”劉清清隨後又解釋了土豆發芽以後是不能吃的,有毒。所以她們家今天就不能拿土豆做菜招待何先生了,但日詳細解說了前世土豆的多種吃法,以及如有災情發生時土豆完全能從副食變主食。

不給何先生思考的時間,劉清清又指出土豆畝産可達千斤,當然這都是她減了再減後的産量。

“吃飽了就沒有大想法了,誰不想過安逸的生活,讓大家都能吃飽,老百姓就老實了。”

“世家大族手裡地多。”何先生知道如今朝庭還是世家的天下,雖說聖人多次提出削減世家的政策但效果仍很緩慢。

“權大責任大,地多養人多。”細想一下挺壓韻,“不按家族劃分,按人頭分,人多就得多出力。”

“那婦幼怎麼分?老殘又如何?”何先生做過官這裡邊的道道他還是知道的。

“先生,我還小。”劉清清回頭沖何先生露出小白牙,“我覺得總不能一大家子住一起還要佔一大片地,能動手的不動手,老實受氣的總受欺負吧。”

哎呀媽呀,我才不參與你們打土壕分田地的政治鬥爭呢,誰知道你家的皇帝抽不抽風,我管好我這裡一畝三分地就好了。

“對了,先生,咱們種玉米嗎?”

“玉米?”

“就是這麼長的一個棒子上長滿了黃色的米粒。”溝通就得連說再比劃了。

“不曾見過。”他在朝時又不是主管農事的,聖人筵席上也不曾見過。

“那土豆是怎麼來的呢?”前世是世界大航海把美洲的高産糧食帶到了全世界,這個世界的土豆卻是被北方胡商帶到這裡。

“據聞,波斯有一名工匠擅長造船,他可做出的大船可載人千名,波斯國王派出使臣到達天的那一邊。”何先生一邊捋鬍子一邊搖頭晃腦,臉上滿滿寫著羨慕二字。

這麼說這次波斯出頭了,怪不得這個世界的戰爭有些奇怪。

大夏與波斯通商,土豆可以遠從北方而來那麼玉米的事也可以解決了,下次遇到孫九可以提一下玉米的事。

唉,人穿了世界也變了,不過總算遇到自己理想的農作物了。

何先生不理劉清清的出神,他看這幾分地的土豆就像看到了金子一樣:不挑地,只翻土,澆澆水就有收獲,還不耽誤傳統糧食的種植,這個好啊!大大的好啊!

“先生,鎮裡有沒有一種紙比較厚實,可以抗些風又可見光。”劉清清突然想到暖棚的事。

“鎮上街北有一家金紙店,你可以去看看。”何先生是文人對這些學習用具什麼的還是比較關注的,“不過你要買這種特定的紙張做什麼?”

“做暖棚呀。土豆是可以一年種兩季的,就是不知道我們手裡的種子好不好。”

“高産、兩季是好東西啊。”

貌似沒人注意到劉清清這麼熟悉土豆種植方法,而何先生心裡已經在核算他的收獲問題了。

當那詭異的身形再一次從何先生家裡躥出後三天,大夏皇帝急召戶部侍郎覲見,隨後下達了國內北方地區山區、低等地廣泛種植土豆的臨時政令。此項政令明確指出:國家出土豆種子所有軍戶必須種,農人可自願種,當年上交種子相等收獲,餘下可以自已留用。

而桃家村的劉清清並不知道這些事,她只知道她和劉小虎看好這幾分地的土豆就可以了。

因為劉清清的提議張氏養了雞,零零散散的幾只雞在院子裡跑來跑去,淘氣的劉清清經常夥同劉小虎上山時帶上雞,在相對安全的地方把它們放出去吃蟲。

當春天的明媚陽光照滿桃家村的小山包時婆婆丁長出來了,而樹上的綠芽也長出了不少。

劉清清每天都是早早帶著劉小虎去打柴,隨手挖些野菜,回家用水氽一下拌了吃,再借著天光照看一下地裡的土豆。

大概是初生牛犢子不怕虎的心態,劉清清對她家地裡的土豆長勢相當滿意。

天再暖些後山上的溪水真的出現了,水量還不少,劉清清找了劉小虎休息的機會帶了農具上山修了一個簡易的水塘,這下姐弟倆就不用跑到家門口去給土豆提水了。

山上劉家的五畝地長勢不錯,平時張氏照顧得當青苗很壯。有了水塘後劉清清和劉小虎就可以順手澆了自家的地再去忙自己的事,這讓帶著二丫的張氏長出一口氣。

這期間劉順沒有再走鏢,但鏢局裡事情也不少,作為龍塘鏢局的二把手,他還得協助老闆拉生意談客戶。山腳下劉家的田地和他是一點力也沒出過,還有一層就是龍塘鏢局不在桃鎮,而是距桃家村更遠一些的北集鎮上,劉順歸家時一般都在日暮之後了。

劉家這五畝三分地就在幾個婦幼的料理下茁壯地成長著。

劉小虎每日上學的課業除了習字、背誦還加了農業知識的學習。何先生雖不曾主政農事卻是一個學識廣博的人,對自己不瞭解的領域也有和學生共同學習不恥下問的態度。

劉清清那裡和蔣管事學習的也很快進入尾期,那些和祁河貨棧有生意往來的人也開始認識劉清清,背地裡也接到了蔣管事的暗示,只等祁三郎來桃鎮就決定用劉清清替下他。

日子就在這種充滿希望和勞作的緊張氣氛中悠悠度過,山腳下劉家的土豆長勢不錯,起碼沒有出現病蟲害,這是最讓劉清清擔心的,現代種植土豆時育種時都會對種子進行提前育苗還會對土地消毒,這裡沒有這些條件。還真是看天吃飯。

“姐姐,真會有一千多斤的土豆嗎?”劉小虎是最關心吃的孩子,他從出生到現在都承受著家的變動不安。

“咱家地裡可不會出一千多斤土豆,因為咱們也沒種一畝地啊。”拍拍弟弟的腦袋,“不過百十斤的總會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