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光宗的氣胸現在應該還是剛剛出現,蘇祖不太清楚到底嚴不嚴重,但可以肯定的是,再繼續這樣下去,恐怕楊光宗就真的廢了。
“這事情得想個辦法解決!”
……
田徑場,6月份的驕陽炎炎。
噗噗噗噗快速的腳步聲掠過跑道,蘇祖猛然在起跑器上一蹬,開始快速的起步加速。
5臺高速攝像機設定在跑道兩旁的不同角落,正對著跑道上的蘇祖,將他從起跑時雙腳離開起跑器瞬間的動作進行捕捉。
“看到了嗎?影片再慢放一下。”
賽場邊,餘立偉李志忠袁郭華幾人都探著腦袋,湊在一臺小小的膝上型電腦前面。
電腦上,正一幀一幀慢放著蘇祖起跑的動作。從左右兩側和後方拍攝的都錄影都有,精細到每一個肌肉膨脹的瞬間,都清晰可見。
這是田管中心在今年各種商業贊助闊氣後,才開始給各個隊裡配備的研究裝置。要是在以前,這些東西也就那麼一兩臺,哪裡能像現在這麼財大氣粗整上個五臺使用。
“是有些不一樣啊。”袁郭華摸著下巴微微冒起的胡茬子,一臉思索之色。
“起步的瞬間,腳掌著地和腳尖著地的差距比我想得要大得多。”李志忠看錄影的慢鏡頭也是若有所思。
三位都是田徑隊的教練,也有做運動員出身的,對於這些東西都不陌生,而且分析其細節來,裡面還有很多門門道道。
短跑選手的起跑動作看著相同,但其實內裡細節上都是有差別的。
此時蘇祖嘗試的就是兩種典型的起跑動作,然後錄制錄影,分析優劣。
第一種是在起跑的瞬間,雙腳是左右鐘擺似的,只有前腳掌內側著地,是斜蹬,這種動作能夠減少腳和地面接觸的時間。泰森蓋伊)
第二種是折疊筆直向前擺動,腳著地的位置有著大半個腳,接觸的地面時間要比上一種久。阿薩法鮑威爾)
在前面六步裡,第一種花費的時間是0.86秒,而第二種是0.99秒,這在以百分之一秒決勝負的短跑專案裡,第二種跑動方式是十分不利的。
但是以十米為終點線,卻是第二種跑法率先到達。第二種起跑看似需要更多的觸地時間,但得到的地面推動力更強,步伐更大更有力。但是和地面接觸過久,就需要更好的在短時間內向前擺腿的技術。而且這樣跑需要非常好的肌肉力量。
短跑水平到了蘇祖這個程度,已經是進入世界最頂級的那一個序列,每一點技術的最佳化和改進,都是能夠給運動員在賽場帶來更好的發揮。
“小張,等會讓蘇祖多跑幾組,我們多錄制一些素材。”
餘立偉朝一旁的張平秋說道,對於幾臺高速攝像機一來就建功,還是有些興奮,“這個是能夠普及到其他運動員身上的,根據各人的習慣水平,都有最佳化的空間。”
這種起跑技術的分析,還是要頂尖運動員跑出來才比較直觀,如果水平不夠的短跑運動員很可能跑不出這樣的差距,要麼就兩種起跑方式差距太大,沒有可比性。當然也和蘇祖個人的短跑習慣也有關系,但多少都是有參考價值。
“是這樣說沒錯,以前我那個年代要有這東西分析,我自己的起跑技術起碼能提升個0.1秒。”袁郭華教練點頭頷首道,他是七八十年代的短跑運動員,那時候訓練和比賽都是埋頭跑,很多小技巧都是自己慢慢琢磨出來的,哪有這麼多的技術細節分析。
“餘指導,李教練。”
就在幾人說話間,張平秋有些神色尷尬地走了回來。
“怎麼了?”
張平秋跟餘立偉有過些日子,一看他的臉色,餘立偉就猜到有事,登時開口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