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兄弟小心!”鵬魔王謹慎道。
“小心……”
五位妖王並肩走進神宮,率先就瞧見了很多石俑。
石俑共七十二個,乃天地間最有代表之飛禽走獸與人,大小與真實相仿。
單看人形陶俑的話,就會發現此人型陶俑並無常態,假如從不同的角度、從不同的時間、從不同的位置,那怕改變一點,眼中人形陶俑的形態就會發生變化。
它無常相!
或是小孩兒、或是老者、或是農夫、或是貴婦等等,包涵世間人之萬相。
無常相,或者一個人形陶俑便是眾生相。
當然這與金剛經中說的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是完全不同的,那是一種佛教的境界,而這只是一種幻變形態。
幾妖王頗為納悶兒,詫異地問道:“這是什麼?”
這問題自然是問鵬魔王的,他見多識廣,心思也最為細密。他伸手捏著下巴思索了片刻,又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人形石俑,分別看到了魁梧的將軍、貧弱的乞兒、打坐的道士、垂釣的漁翁四個形象。
眯著眼睛贊嘆道高明啊。
“鵬賢弟心中已有計較?”牛魔王問。
“有些猜測!這應該是變化之術,凡一種石俑便代表一種變化,故而應該是七十二般變化之數。”
鵬魔王又往前幾步,觀察其他石俑,“這天下所有變化之術皆源自於混沌初開的九尾狐妖,大禹神王又蒙她指點……哼哼,想那大禹神王開山時能變作巨熊,其妻又能化為岩石,肯定是習得變化神通。”
獼猴王道:“小弟遊歷南瞻部洲時,曾聽聞神仙講道,說有天罡數三十六變,地煞術七十二變,怕是此術了?”
“非也——”
“鵬大哥何處此言?”
“那神仙所講天罡地煞數變化,全是揣摩九尾狐妖的變化而來,未得真髓,只能變化形態而已。而大禹神王的變化之術得自九尾妖狐親傳,恐怕要高深得多,天庭李天王手裡的照妖鏡都未必能照出來。”
“妙啊!”牛魔王贊嘆道。
不過鵬魔王的臉依舊沒有舒展開,他總是覺得缺了點什麼,眼前總是浮現那幅巨熊的壁畫。
到底是什麼呢?他悟不道。
而大大咧咧的牛魔王覺得這些石俑很是奇特,找到七十二個石俑中牛的石俑,伸手按在了上面。
忽然間,就感覺元神一陣悸動,組成元神的那團灰氣似乎在變化。
而外在的牛型石俑迸發出一陣藍光,如一點星火般將所有石俑全部點亮,練成藍色的光海,隨即一行文字投影在光海上面。
先天七十二變總綱!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