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出生地洛邑氣候幹旱,若不巧遇上蝗災,便是遍地餓殍。
而隋唐大運河的開鑿,使華夏南北通濟,南方的米糧能大量運入北方。
水路貨運又比陸路便宜,米價也因此下降了兩成,惠及百姓何止千萬?就連唐僧本人也都深受這種恩惠,所以當即就啞口無言了。
墨非卻話鋒一轉道:“玄奘,你以為李世民比神王大禹如何?”
神王大禹治理天下洪澇,劃分天下九州,其功績無以倫比只特指神話世界),後代有自知之明的帝王只敢堯舜禹湯來形容,自比卻不敢。
這理唐僧還明白,頗為喪氣地應一聲道肯定不好。
“我教你一首詩,記好了!盡道隋亡因此河,至今千裡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這詩說隋煬帝如果沒有水殿龍舟的事,開鑿運河功績堪比神王大禹,你從這點上抹黑,還不該挨兩腳。”
唐僧諾諾無言,抹著臉上的雨水掩飾尷尬之色。
墨非則繼續道:“隋煬帝後世之名肯定不及太宗李世民,但是科舉制惠及天下所有寒門學子,開鑿運河惠及北方千萬百姓,這兩點李世民遠比不上。和尚,我再告訴一點,神佛之所以厲害並不完全是因為他們的通天術法,還有他們貫穿歷史的眼界,你若想贏神佛,就把目光放到宏大的時光長河上。”
後幾句話算是在點撥唐僧。
因為辯論之處唐僧說了一句,貧僧就不信贏不了你們神佛!
或許是無心之失,但這簡單的一句話讓墨非明白了唐僧想要幹什麼,他的目的主要不在取經,而是在延續曾經普惠的夙願,金蟬子的夙願。
那一世的普惠臨了之際曾說,要到西天問問佛祖這世界的理。
是他的理對,還是佛的理對。
還有那些死在他眼前的孩子們……
那一世時他老了,走不了那麼遠的路,這一世的唐僧只是要延續夙願,帶著狷介與執著。
他要勝過神佛!勝過佛祖!
所以這一路的諸多暗算,墨非想他應該是把自己當成了神佛一類而已,畢竟墨聖君也算一尊大神,又被西天如來鎮壓教化六百年,按常理算肯定跟西方教是一丘之貉了。
辯論都是意在言外,唐僧若是連墨聖君都勝不過,何談勝過西天如來?
墨非覺得他正是揣著這樣的想法,所以才點撥這幾句,至於隋煬帝跟李世民誰高誰低也根本就無所謂了。
見唐僧沉吟不語,似乎在尋思話裡的道理,墨非又道:“和尚,談隋煬帝跟李世民都太近了,你無法用千年以上的目光看,給你舉時代更遠的例子,秦始皇。”
這時唐僧也不在意剛才的辯論的輸贏了,合手道:“洗耳恭聽。”
“戰國時諸侯割據,一個字就有十七八種寫法,度量衡不通、文化風俗各異,而秦始皇率先統一這些東西,使文化融合,一個文化已經融合的民族始終都會有統一的觀念,這就避免後世很多的戰爭!當時征討六國死人千萬,但後世就少了無數的春秋無義戰,這道理你應該能想明白。”
“阿彌陀佛,貧僧明白了。”
“西方教成立無數年,等你能用橫跨千年或者萬年的目光來看待,或許就有勝過神佛的可能。”
兩人對話時,豬八戒正跟沙僧在後面竊竊私語:“老沙,他們倆怎麼辨論辨論著就拐到這上面來了,你懂麼?”
沙僧侍奉玉皇大帝多年,縱然性情樸實,但見的東西多、聽的東西多,也就成了人精,這些道理他怎麼可能會不明白?但所謂人精,都會懂的沉默是金這條,所以他並不多說。
“我也不懂。”
“老豬還以為就我一個笨。”
沙僧呵呵一道:“老沙這腦袋也不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