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最讓人煩心的,就是水患的問題。
這個問題從之前烏蘭之戰的時候,就一直橫亙在那裡,讓大軍後勤幾乎接應不上,還是靠了薛明北去對付那些鹽商,才勉強解決的。
水患問題,就如同一根尖利的魚刺,卡在喉嚨裡。不拔不行,但是要拔,也不是那麼容易的。
正處於百廢待興的時候,人才還在募集階段,明姬想不到應該讓誰去處理大河一帶的水患。
到底是加固河堤,還是鏟沙,疏通河道,明姬沒有親自去看過,也沒有相關的足夠的知識,也就不好斷言。
這些日子,為了這個問題,朝堂上吵的是不可開交。
“陛下,瞿薌省那一帶,河堤是萬萬不能再加築了!”有一個聲音慷慨激昂地說道,“那邊地勢奇特,河堤已經比大河兩岸的民宅高了許多,若是將來河堤又垮了,河水泛濫,必定又要淹毀一大片良田和民居啊!”
這個明姬又何嘗不懂?她要的是解決辦法,而不是分析問題,這時候來跟她扯這些,有什麼用?
明姬盡量耐心地聽著,手握著禦座上的龍頭,眉頭卻緊鎖。
“周愛卿,”明姬已經盡力剋制住自己的語氣,道:“你說的,大家都心知肚明,朕只想知道愛卿有何良策?”
周弘毅聽到明姬的詰問,一時失聲,道:“這……臣暫時沒有什麼好的想法。”
一句話,明姬聽著又是格外的氣悶。
看到周弘毅被陛下不喜了,其他大臣又活躍起來,一時間,眾位大臣又是各抒己見,吵的不可開交。
最後明姬被鬧得煩了,直接問了一句:“以往去治水的,都是什麼人?現在沒有辦法了嗎?”
關鍵的一句話,已經問了出來,大臣們知道再沒有爭辯的意義,便也都慢慢安靜了下來。明姬不著痕跡地輕輕鬆了口氣。
治水一向是工部的責任,身為工部尚書的令堰便站了出來,手執象牙簽子(象牙笏hu)恭敬地說道:“回稟陛下,以往被派往水患嚴重的各地的欽差大臣,都是前工部侍郎許徽。只是許徽許大人去年得了急病,已然去世。”
明姬看到令堰站出來,也是愣了愣。
名義上來說,令堰是她的岳父,但他們之間又是君臣關系。這是挺尷尬的一件事情,她暫時還沒有辦法接受。
但明姬還是理所當然地生氣了,“令愛卿的意思是說,新上任的這個工部侍郎,比不得許徽有才幹是嗎?”
聽到陛下怪上了自己,工部侍郎侃子璋硬著頭皮站了出來,卻是執著象牙笏,不發一言。
明姬看了只能更加生氣。看來從薛明北獨掌大權以來,那些積弊還是沒能除盡,這樣屍位素餐的人還是存在許多。
耳邊令堰的聲音在為侃子璋開脫:“陛下明察,非是侃大人能力不足,實是瞿薌水患太過嚴重,臣等也是無計可施。”
其他大臣都不知道應不應該附和令堰的話。他是皇夫的父親,可是他們父子之間的關系並不算得好。
那麼,令秦川到底是還在不在意這個父親呢?陛下的態度又是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