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0章 上了一課 他心理變態啊?

到了招待所,當地民警離開,先前就聽出張懷民話裡有話的領導問他怎麼想的。

張懷民道:“交通不便,流竄作案的可能性極低,我認為是當地人。沒查到可疑人,應該是當地民警排漏了。”

痕檢專家道:“已經查了三次。”

張懷民:“一天下來精神疲憊,容易忽略細節。比如民警查房,我說屋裡只有我們幾人。”指著他的小兵,“他躲在被子裡,民警一進來就可以看到。可是據我所知,這裡家家戶戶都有地窖。”

專家不禁問:“這裡不是西北,也不是東北,怎麼會有地窖?我們去村裡查過,蘿蔔白菜都在廚房裡放著。”

張懷民:“窖紅薯。”

幾人臉色微變,顯然忽視了這一點。隨後幾人轉向領導,請他拿主意。領導沉吟許久,決定再查一遍,挨家挨戶,以人口普查的名義,必須見到本人。

這次查的細,仍然沒有可疑人。

部裡的領導發現張懷民好像不意外,就讓他說說他的看法。張懷民問:“外出打工的該回來了吧?”

大部分民警點頭。

張懷民:“沒有回來的重點排查。去了哪裡,怎麼去的,都記下。”

部裡的幾人朝張懷民看去,他還懷疑人躲在地窖裡不成。

張懷民確實懷疑不是流竄作案。先前從市裡轉車跟公交車司機聊幾句,司機開了二十多年車沒有聽說過這麼高明的殺人案。

只在一個縣城殺人,嫌疑人跟此地有仇不成。

民警把不在當地的人挑出來又查一遍。

資料遞到張懷民手裡,他跳過在外半年以上的,視線停在一個地方。他旁邊領導問:“有問題?”

張懷民:“他在甬城?”

當地公安看看職業:“會建房?在我們當地建築工人都是跟著包工頭走,沒有作案時間。”

張懷民點點頭:“我想問誰告訴你他坐火車去的?”

“他父母吧?”

張懷民聽出不是他查的,讓他把排查民警找來,仔細說說對方父母的反應。

等他說完,張懷民就不禁冷笑:“別的地方我說不準。可惜是甬城。甬城沒有到這裡的火車!市裡也沒有到甬城的火車!他需要到省城轉車。憑火車經常晚點,他要在省城住一晚。正常情況下正常人會選擇不需要轉車的大巴!還有,此地離首都更近,一個建築工人不去首都去甬城做什麼?轉行賣海鮮?”

滿室嘩然!

此地刑警隊長去過最遠的地方是省城,他家也沒有南下打工的親戚,對他來說南方像天邊,自然想不起來查通往甬城的班次。

隊長激動地豁然起身。部裡的領導叫他等一下,“聽說當地百姓會挖地窖窖紅薯?”言外之意別忘了查地窖。

地窖長時間封閉,人在裡面會憋死。摸排民警潛意識認為地窖裡藏不了人,壓根忘了可以漏一條縫,天黑下來再出來。

當地隊長帶隊,辦案民警全換上便衣下鄉抓捕。然而撲了個空——人確實出去了。隊長拆穿嫌疑人父母——市裡沒有到甬城的火車。嫌疑人母親心虛到不敢看民警。

隊長把嫌疑人父母分開訊問——嫌疑人是第一個案子案發前三天走的,但不是去甬城,是去他姥姥家。到他姥姥家第二天跟表弟去隔壁鎮上玩,碰到第一個受害人。

當時公安局認為是仇殺或者情殺,一直圍繞受害人社會關系調查,也就沒有大規模排查。

再後來他在城裡建築隊打工,還是建築隊大工。不久前聽說上面來人他害怕,晚上回去拿幾件衣服就去隔壁市。前幾次鄰居看到了,以為他有正當職業不會想不開犯罪,就沒有刨根問底。以前民警排查時問過嫌疑人鄰居,鄰居證明他跟村裡的幾個都在城裡做事。

最後一次排查張懷民要求寫清楚去哪裡打工,因為村裡其他建築工人這幾天陸續回來過年,嫌疑人父母不敢提城裡,注意到不是上次來的民警,自作聰明扯出甬城。嫌疑人走時坐的火車,嫌疑人父親想到這一點補一句坐火車走的。不然張懷民注意不到他。

有一點張懷民猜錯了,他有未婚妻,年後結婚。第一個受害者埋汰他幾句,他沖動殺人後發現公安抓不到他,很有成就感就繼續作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