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如果不有效地清理太空垃圾,王凡的1000多顆通訊衛星,很難找到足夠的軌道資源。
沒辦法,正常工作的航天器不多,但太空垃圾太多!
其中很多已經報廢的航天器,還佔著優越的軌道資源。
還有很多太空垃圾的存在,使得其他的優越軌道資源,面臨著被襲擊的威脅,從而失去作用。
因此,不管如何,王凡都要提前清理掉這些太空垃圾!<秒,他們擁有著巨大的殺傷力。
一塊10克重的太空垃圾,一旦撞上衛星,相當於兩輛100k時的小汽車相互碰撞,衛星會在1.5秒內被打穿或直接擊毀!
可以說,一旦撞上,那就是毀滅性的災難!
但這種偶然發生的事故,還不是讓人頭疼的,相反最麻煩的卻是“雪崩效應”!
每一次太空垃圾的相互碰撞,不會互相湮滅,而會產生更多的碎片,產生更多的太空垃圾。
可以說,這是一種惡性迴圈,會產生更多新的“大問題”!
像是1986年,“阿麗亞娜”號火箭進入軌道之後不久便爆炸,成為564塊10厘米大小的殘骸,和2300塊小碎片,這枚火箭的殘骸,直接使兩顆日本通訊衛星“命喪黃泉”!
然後日本的兩顆通訊衛星,又會產生更多的太空垃圾。
這樣一來,在未來,不知道那個倒黴催的,又會中獎……
但王凡的全球ifi計劃,需要上千顆衛星,趕得上當下全球正常運作衛星的總數。
屆時必定會佔了半壁江山,怎麼看,都是中將的冤大頭!
因此,王凡不得不提前清理,於是有著這次行動。
並且,早在很早前,王凡便開始著手研究清理、回收太空垃圾的可能性和具體方案。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不清理掉這些太空垃圾,當下的全球ifi計劃,今後的其他太空專案,都會出現大的問題。
因此,面對太空垃圾,美國、俄羅斯、華夏、歐洲、日本、韓國,都可以消極應對。
但凡人星空不行,不得不積極應對。
然而,為了解決太空垃圾,各國都提出了很多想法,但卻效果有限。
畢竟太空垃圾是存在於太空之中,不是地上,不可能掃起來就完事。
因此,當下應對太空碎片這些“冷殺手”的主要手段,還是規避。
沒錯,當下最主要的方式,還是惹不起,躲得起!
各個國家透過建立預警機制,在確認航天器可能與較大的太空碎片發生碰撞時,利用航天器自身的動力進行機動變軌,使航天器離開原有的和空間碎片有碰撞危險的軌道,轉移到另一條安全的軌道上。
但躲得了一時,躲不了一世。
這種躲避行為,只是一種臨時性的消極應對。
對於解決太空垃圾,根本沒有任何作用。
相反,這樣發展下去,只會使得太空垃圾越來越多。
一旦多到一定程度,那時候想要躲避,都來不及了!
相反,若是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太空垃圾,需要將地球同步軌道的太空垃圾進行回收,送到地球大氣層裡燃燒掉才行。
這樣才會實質性地減少太空垃圾,但卻是困難重重,雖然各國都提出一些設想,可惜效果有限。
比如,俄羅斯計劃於2018年,開始研發名為“掃除者”的航天器,用以將太空垃圾送到更高的空間軌道上,或者送往地球降落在太平洋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