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章

第13章

1976年的深秋,廣播站的黃牆在晨光中泛著白光,像一塊久未翻鬆的硬土地。

今年的氣候格外反常,霜降之後竟又悶熱如夏,空氣沉滯,接連下了好幾天大雨,莊稼地裡浸滿了水,軟得一腳踩下去能陷半隻鞋。

我推開門,小高蹲在機器旁,小心地調整磁帶的松緊。他戴著耳機,頭:“你來得正好,今天得念快點,縣裡臨時通知加播新聞。”

“什麼事,這麼急”我放下帽子問。

“說是4人_幫倒了。”他語氣裡帶著一絲不確定。

我愣了片刻,走進播音室,坐下,把耳機罩緊耳朵。電流聲輕輕地嗡著,像有人在耳邊低語。稿紙有些翹,我小心摁住紙角,緩慢地開口:“……撥亂反正,教育先行……根據上級指示精神,全面貫徹教育整頓方針,結合地方辦學實際,逐步完成破、危、小教育點整合工作,落實教師返崗計劃……”

唸完稿子,拿下耳機,小高從放音臺那邊抬頭,朝我比了個大拇指。

我沒有笑,盯著剛才唸的那張稿紙,心裡發虛。稿子裡提的教師返崗計劃不是第一次聽了,可這次不同,信封上蓋著一個鮮紅的急件章。

翻了翻後面的稿件,一張一張,全是整頓通知和會議摘要,其中一篇從省臺轉發的稿子特別紮眼,標題是《知青上山下鄉十年,總結經驗教訓》。讀到“經驗教訓”四個字,我手心開始冒汗。

第一次見把“上山下鄉”和“教訓”兩個字靠在一起。

“你說……”我盯著小高,開口,“如果真要返城,我們還能不能回去?”

“誰知道。”小高掀開耳機,揉了揉耳朵,“你從高校來的,說不定還能混個編制,我就難說了,初中都沒讀完,上來就是個‘支左’名額。”

我看著他,他低頭擺弄耳機線,沒看我。

“那你……還想留在這?”

他咬著牙齒想了幾秒,說:“我媽在這兒。她當年下放時帶著我,日子一過就是十年。城裡房子早給別人騰了,就算我真能回去,拿什麼住?更何況——”他頓了頓,鼻子發出一聲哼氣,“你見過誰家要一個鄉下長大的半吊子工人?我寧願留這兒種地,也別回去給人笑話。”

我沒接話,窗外風大,廣播站的窗板咯咯作響,似乎在提醒我們,這座小屋也撐不了太久。我起身把紙墊壓重,又看了一眼那張“急件”檔案,上面紅印依舊鮮亮,像是這屋裡唯一一張能通往遠方的車票。可車在哪、該怎麼走,沒人說清楚。

中午吃飯時,小高舀了一碗窩頭糊糊,吹了吹邊角,忽然冒出一句:“我聽說了,上頭要動真格的,整合教學點的事要開始走程式了。”

“誰告訴你的?”

“報社那個小王。他說大沽溝那邊,已經派人去看過地形了,打算把那幾個教學點合成一個。”

幾天後,我請了假,帶著公文,去了大沽溝。

到祠堂門口的時候,天剛亮,山路濕滑,我踩著土路,鞋幫濺滿了泥點。

遠遠看見周望站在祠堂堂口,孩子們圍著他練字。他穿著一件洗得發白的舊工裝,袖口捲到肘,露出一截幹瘦的手臂,指間握著粉筆,在黑板上寫了“好學近乎知”五個大字。

我沒出聲,只站著。他回頭看到我,笑了一下,說:“來得挺早。”

我點點頭,從挎包裡抽出那張公文,遞過去。他接過,看了一眼,手指收緊,沒說話。

我在一旁等著,他把粉筆放回講桌上,喊了個學生過來,交代了幾句,讓孩子領著大家繼續讀書。他則推開堂門,和我一起站在院外的空地上。

“整合是好事。”他半晌才說,“孩子們能進鎮上學,有老師、有課本,還有玻璃窗,冬天不會再凍得寫不出字。”

我盯著他的側臉說:“但你捨不得。”

他沒應,只低頭看腳下的草。鞋尖上結著一層幹泥,雨後的土壤被很多雙腳踩過,黏糊糊的。他像是在思考,又像是避開了什麼。最終他嘆了口氣,只是把那張紙疊好,揣進衣兜。

午飯後,村支書來了,穿著一雙泥濘的解放鞋,手裡拎著一壺高粱酒,說是專門來送行。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