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9章 安邦在德不在險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甚至到了開寶九年,他就下詔西幸洛陽祭祀天地,並打算從此留在洛陽。

可起居郎李符卻第一個站出來反對,他上書“陳八難”,書中稱:“京邑凋敝,一也;宮闕不備,二也;郊廟未修,三也;百司不具,四也;畿內民困,五也;軍食不充,六也;壁壘未設,七也;千乘萬騎盛暑扈行,八也。”

可趙匡胤卻根本不管什麼西行難不難,於同年三月丙子日從汴梁出發,在眾大臣和衛兵簇擁下,浩浩蕩蕩前往洛陽。

四月,一行人便是到達了洛陽,在南郊舉行合祭天地大典,而且神奇的是,在此之前洛陽地區連續一個月大雨不止,趙匡胤到達後,雨就停了下來,舉行合祭大典時晴空萬里。

大典結束後,更有當地的父老說。

“我輩少經亂離,不圖今日復見太平天子!”

還有人激動得淚流滿面,於是趙匡胤見天公作美,百姓歸心,又見洛陽經過重建後宮室壯麗,心情非常愉快,當日下詔大赦,並當面獎勵建設洛陽有功的河南府右武衛上將軍焦繼勳。

兩天後,趙匡胤大宴群臣,隨意賞賜,君臣共歡。在言談中,趙匡胤屢稱洛陽為形勝之地,居天下之中,流露出欲留居洛陽之意,群臣見皇上興致正濃,也不敢掃他的興,所以當時沒有誰開口進諫。

趙匡胤見大家都不反對,以為遷都之事可如願進行,卻不知群臣雖表面不反對,但大多數人仍不樂意遷都。

因為遷都是牽涉到國家命運的大事,群臣有意見不可能不提,況且他們知道趙匡胤是非常尊重臣下意見的明君,所以便利用各種機會向趙匡胤進諫。

比如,一天,趙匡胤的老部下李懷忠見他略有閒暇,便上前進言,他說。

“東京有汴渠之漕,歲致江淮米數百萬斛,都下兵數十萬人,鹹仰給焉。陛下居此,將安取之?且府庫重兵,皆在大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動搖。一旦遽欲遷徙,臣實未見其利。”

就當時形勢而言,李懷忠這一番話的理由是很充足的,自後梁建都汴梁以來,幾代統治者便不斷開挖運河,以通漕運。

尤其是後周世宗柴榮,屢次下詔開挖運河。顯德四年四月,世宗下詔疏導汴水北入開封五丈河,使齊魯舟楫都能到達汴梁。

顯德五年三月,又下詔開挖汴水口,引導河水達於淮水,使江、淮舟楫暢通無阻。

到了顯德六年二月,柴榮命馬軍都指揮使韓令坤在開封東面疏導汴水入於蔡水,“以通陳穎之漕”,又命步軍都指揮使袁彥“浚五丈渠東過曹、濟、梁山泊,以通青、鄆之漕”。

趙匡胤建立宋朝後,從建隆二年就著手在汴梁周圍進行大規模水利建設,他首先下令開挖蔡河,使河流直達許鎮,以通淮右之漕。

第二年,又調集數萬民工,從新鄭引閔水與蔡河匯合,使蔡河經陳、穎直達壽春。

同年,又在開封城北進一步開挖五丈河和金水河,增加流量。

經不斷疏浚和開鑿後,基本形成以汴梁為中心的運河系統。

江南之粟由江入淮,經汴水入京;陝西之粟由三門峽附近轉黃河,入汴水達京;陝西之粟由三門峽附近轉黃河,入汴水達京;陝蔡之粟由惠民河轉蔡河,入汴水達京;京東之粟由齊魯地區入五丈河達京。

使汴梁便於取得全國各地的糧食和物資,解決汴梁數十萬禁軍和百萬居民的糧食和物資供給問題。

這在當時是建都長安或洛陽都是無法辦到的,所以趙匡胤認為李懷忠的意見確實有道理,但即便如此,仍改變不了他想要遷都的決心。

最後,最出名的反對意見來了,就是晉王趙光義的安邦“在德不在險”。

因為群臣的意見趙匡胤可以不聽,可晉王趙光義的意見趙匡胤卻不得不聽,畢竟是他的親弟弟,而且趙光義當時權勢極大,幾乎不弱於趙匡胤,有二天子之稱。

當趙匡胤把遷都洛陽和長安利在有險可守的想法告訴趙光義時,趙光義就說:“在德不在險。”趙匡胤一時語塞,無言以對。

可趙光義離開之後,趙匡胤便對左右嘆息說。

“晉王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殫矣。”

需要說明的是,趙光義反駁趙匡胤的話不是空口白話,而引用了吳起的故事。

據《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記載。

“吳起事魏武候。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顧而謂吳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國之寶也!’起對曰:‘在德不在險。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義不修,禹滅之;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修政不仁,湯放之;殷紂之國,左龍門,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經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殺之。由此觀之,在德不在險,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盡為敵國也。’”

翻譯一下就是,在船上,吳起與魏武侯討論地理因素和政治因素對國家安全哪一方面更重要的問題,吳起認為,決定國家興衰的根本因素是政治因素,而非地理因素,上古時代三苗氏德義不修、夏桀修政不仁、殷紂修政不德,雖有險固的河山,也不能挽救其覆亡的命運,所以說安邦治國“在德不在險”。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於是看著晉王趙光義和群臣都持反對意見,趙匡胤這才只好放棄了遷都的計劃,但卻為後來的北宋滅亡埋下了伏筆。

因為北宋不遷都確如趙匡胤所言隱伏著極大的危機,北宋在趙匡胤逝世後逐步走向衰弱最後被金所滅都與汴梁的地理位置有極其密切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