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遴驍勇,從軍事北荒。流星飛玉彈,寶劍落秋霜。”
“書角吹楊柳,金山險馬當。長驅空朔漠,馳捷報明王。”
“……”
在令人慷慨激昂的旋律中,隨著柳依依一曲歌罷,所有人都是被這催人振奮的旋律和歌聲所感染,彷彿真的置身在了邊疆戰場,渾身的血液都是漸漸熱了起來,雙手緊握,心臟隨著急切的琵琶聲跳動,整個人都莫名震撼。
文舉生所寫的這首詩乃是樂府詩,名為《從軍行》,所以能用來唱,這首詩的大意是描寫了遠離家鄉的戍邊將士艱苦危險的守邊生活,歌頌了他們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守邊衛國的犧牲精神,所以才引人震撼。
其一、二句主要描寫對戍邊將士的嚴格挑選,主人公因驍勇敏捷,在三十歲時便遠離故鄉來到荒涼的北疆。
三、四句用比喻的手法慨寫征戰生活的艱辛,並說明在邊境上已度過了無數的年頭。
用“流星”比喻“玉彈”,生動形象;“寶劍”上落滿“秋霜”,一方面說明寶劍的鋒利,另一方面“秋霜”也蘊含著歲月悠悠、思鄉念家之感。
五、六句借反映邊關生活的《折楊柳》曲調襯寫邊關荒涼,沒有春意,只能從笛曲中想象出楊柳的風姿,並極力烘托邊關的險峻。
“書角”、“楊柳”有著濃重的軍旅色彩,在此更突出詩的主題。
最後兩句則著重突出了將士的精神風貌,“長驅”、“馳捷”與首句之“驍勇”遙呼,照應了開頭,又表現出守關者殺敵報國的英雄主義精神。
因此,這首詩聽完之後,所有人心潮澎湃之下,都是大呼過癮,恨不得化身詩中的主人公,手提寶劍,衝上戰場,殺敵報國。
也無外呼大家有此想法,因為此時的大宋朝雖然看似歌舞昇平,但其實暗流湧動,邊患一直不斷,以前一直跟著遼人作戰,最後雖然好不容易議和,簽訂了可恥的澶淵之盟,迎來了短暫的和平。
可才剛和平沒多久,李元昊又起來鬧事了,讓得邊疆局勢再度緊張起來,一觸即發。
所以此刻,聽得文舉生所寫的這首詩,直接便是喚起了所有人的愛國之情,對於邊疆的關注,對於戍邊將士的欽佩,是不由自主的鼓掌讚歎道。
“好,寫得好,好久沒聽到如此慷慨激昂的邊塞詩了啊,一眾文舉生老爺大才!”
“沒錯,寫得真的好,而且不僅寫得好,柳依依姑娘唱的也好,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當真是完美了啊。”
“對,果然,我就說嘛,文舉生老爺們大才,只要他們認真起來,不在輕敵,武舉生裡就那王華一人,是很難勝過他們的。”
“是啊是啊,不說別的,光是這樣慷慨激昂的一首邊塞詩,沒有閱歷,沒有感悟,就絕不是那小子能寫出來的,我估計這場比賽是穩了啊,肯定是文舉生老爺們必勝無疑了。”
“對對對,簡直太過癮了,真想再聽一次,我的心都跟著砰砰直跳呢,感覺渾身的血都在往上冒,真恨不得現在就衝上戰場殺敵報國去。”
“可不是嗎,我也一樣,這才叫詩啊,爺們聽的東西,比他們之前寫的那些軟綿綿的東西好聽多了。”
“嗯嗯嗯,痛快,真是痛快,我也喜歡聽這些酣暢淋漓的詩詞,過癮啊……”
一時間,所有圍觀百姓被這首從軍行所感染之下,都是群情激奮,激動不已,被深深的激起了愛國之情,不住鼓掌讚歎,誇讚這首詩寫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