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01章 科舉中的武舉

到了清朝的話,武舉才算是真正的發揚光大,因為清代武舉同文舉一樣,許多方面沿襲明朝的制度規定。

像是清代武舉在進行鄉試之前,要進行資格考試和武學進學考試,即所謂的武童生考試。

童生試報考條件是極為嚴格的,需要由本縣擔任武舉、武弁、武生的教習官將所教習的武童開明具結,並將同姓之人匯聚一起,如有作弊行為,要責罰教習官。

同時,對在職人員的子弟,實行考試迴避制度。

清代武鄉試每三年舉行一次,子、卯、午、酉為正科,慶典之年舉行的為恩科,直隸和奉天的舉辦地在順天府,其餘各省在本省布政司。

與明代武舉相同,考試安排在文舉鄉試後的十月,分三場進行:第一場馬箭;第二場步箭;第三場策論。

清朝初年,試策二篇,論一篇。

由於應武的人大多不善於文章,因此,嘉慶十二年停考策論,用默寫《武經》代替,不會寫或亂塗寫的都被視作不合格。

康熙時規定武鄉試錄取名額為文鄉試的一半,併兼顧八旗科考之人的錄取。

武鄉試發榜後,考官和新科武舉要參加“鷹揚宴”,以表示新科武舉如雄鷹飛揚。

鄉試後的第二年九月,各省武舉人在京城舉辦武會試。

咸豐九年,曾一度改為八月。

武會試以兵部侍郎為知貢舉官,以御史四人為監視,兵部滿、漢司官各一人為提調。

考試場次、科目與武鄉試相同,均為三場馬箭、步箭、策論)。

武會試之後,十日內舉行武殿試,具體日期由兵部擬定之後奏請皇帝批准。

嘉慶以後,確定武舉甲第名次以馬、步箭、石、刀、弓的水平高低為依據,一甲以及二、三甲前十名有皇帝欽定。

所以,綜上所述,簡單一點來說的話,清代武舉考試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四個等級進行。

(1)童試:在縣、府進行,考中者為武秀才。

(2)鄉試:在省城進行,考中者為武舉人。

(3)會試,在京城進行,考中者為武進士。

(4)殿試:會試後已取得武進士資格者,再透過殿試(也稱廷試)分出等次,共分三等,稱為“三甲”。

一甲是前三名,頭名是武狀元;二名是武榜眼,三名是武探花。

前三名世稱為“鼎甲”,獲“賜武堤及第”資格。

二甲十多名,獲“賜武進士出身”資格。

二甲以下的都屬三甲,獲“賜同。

需要說明,清朝武舉的殿試規格很高,一般由皇帝親自主考。

考試揭曉後,在太和殿唱名,西長安門外掛榜,並賜給武狀元盔甲。

然後由巡捕營護送武狀元歸第,炫耀恩榮。

第二天,在兵部舉行盛大的“會試宴”,又賞給武狀元盔甲、腰刀等,賞給眾進士銀兩等,相比宋明兩朝,算是很風光了。

不過清代科甲等級差別甚大,同樣是武進士,一、二、三甲的等級和榮譽卻大不相同。

狀元自然是出盡了風頭,登第後的三天內,可以披紅掛綵,上街誇官,真所謂春風得意,風光十足,殿試以後,通常立即由兵部授予官職。

順治三年(1646)丙戌科是清朝武舉第一科。

當時規定武狀元授正三品的參將,武榜眼授從三品的遊擊,武探花授正四品的都司。

二甲授正五品的守備,三甲授從五品的署守備。

康熙年間又有變動,改為一半授營職,是直接帶兵的官;另一半授衛職,是皇帝的宮廷侍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