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15章 詩酒財氣大詞人

當然,宋朝與酒有關的名人實在是太多了,除此之外,比如還有范仲淹。

范仲淹二歲喪父,家庭貧寒,他自幼刻苦學習,終於考取了進士。

他為官,清正廉潔,走到哪裡,就把善舉帶到哪裡,為民興利,為民除害。

他不懼權貴,敢於直言,一身正氣。

而且范仲淹曾領導“慶曆新政”,提出“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等十點主張,志在改變當時積弱積貧的現實。

宋仁宗同意了范仲淹的建議,下詔實行。

可惜只一年的時間,這些新政的措施大部分未來得及實施,就受到保守勢力的反對,范仲淹和他的支持者被指責為“朋黨”。

范仲淹被離開朝廷。

范仲淹領導的“慶曆新政”變革,是王安石變革的前奏。

范仲淹推行新政失敗後,被貶斥到西北邊陲。

當時西北方面的西夏國對內地的騷擾日日嚴重,不但邊民不得安寧,還危及內地。

每當西夏軍來侵擾時,總是大官派小官去倉促應戰,搞得人人怯戰。

范仲淹來後,改變以往的作法。

他把1萬8千名士卒編成六隊,加強訓練,無戰事的時候就種田,既鞏固了邊防,積蓄了力量,又節約了國家軍餉開支,西夏人也不敢冒犯,於是在1044年兩國達成和議。

在這期間,范仲淹寫了一首詞,《漁家傲》

塞下秋來風景異~

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

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

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

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西北邊疆的秋天,和內地不大相同,南飛的大雁也覺得荒涼,沒有留意。

四面邊聲是指“涼秋九月,塞外草裡,夜不能寐,側耳遠聽,胡笳互動,牧馬悲鳴,吟嘯成群,邊聲四起。”

在重重迭迭的山嶺環抱中,在長煙落日下,孤城一座,早早就關門閉了城門。反映了邊塞生活的艱苦,邊塞形勢的嚴峻。

下篇著重抒情。

“濁酒一杯家萬里”是作者自述懷抱,自我感嘆~他身負重任,防守危城,天長日久,難免起鄉關之思。借一杯濁酒,消萬里思鄉之愁。但更叫人愁的是“燕然未勒歸無計。”

這句是用典,燕然,即杭愛山,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

漢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竇憲大破北匈奴,窮追北單于曾登此山,“刻石勒功而還”。(《後漢書和帝紀》)詞意是說,戰爭沒有取得勝利,還鄉之計無從談起。

然而要取得勝利,又談何容易。

羌管悠悠霜滿地寫夜景,在時間上是“長煙落日”的延續。

羌管即羌笛。深夜裡傳來羌笛悠悠,大地鋪滿了銀霜,將軍徹夜不眠,徘徊於庭。

“將軍白髮征夫淚”。

由於自己想到戰士,既思念萬里之遙的家鄉,想念妻子、女兒,又肩負著守衛邊防的重任,責任重大,沒有歸期,在矛盾中,只好藉助一杯濁酒,來消眼前之愁,來尋眼前之樂。

這首詞,表達了邊塞將士同甘共苦的英雄氣概。

范仲淹的另一首詞《蘇幕遮》,也寫得很豪放,意境廣闊。

碧雲天~

黃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