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說到這裡,大家可能注意到了,文中提到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名詞,也就是資本主義萌芽,那麼什麼是資本主義萌芽呢?
這裡需要給大家稍微解釋一下,其實也很簡單,所謂的資本主義萌芽,就是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幼芽。
什麼樣的生產關係才是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它又是在什麼條件下開始出現的呢?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此曾有大量精闢的論述,作者菌就不給大家一一複述了,簡而言之就是。
“資本主義生產實際上是在同一資本同時僱用較多的工人,因而勞動過程擴大了自己的規模並提供了較大量的產品的時候才開始的。”
“較多的工人在同一時間、同一空間(或者說同一勞動場所),為了生產同種商品,在同一資本家的指揮下工作,這在歷史上和邏輯上都是資本主義的起點。”
“當生產資料所有者找到了自由的勞動者——不受社會束縛和沒有自己的財產的勞動者——來作為剝削物件,並且為生產商品而剝削勞動者的時候……生產資料才具有資本的特殊性質。”
“資本主義是由商品生產和使用僱傭勞動決定的。”
可能大家最瞭解的,就是明代中後期產生我國古代沿海地區產生了資本主義的萌芽,那麼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也很簡單,無外乎有亮點,一是社會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的發展為資本主義萌芽提供物質基礎。
二是資本主義萌芽的條件在明代已經具備。
因為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出現的兩個基本條件是一方面有較大的作坊主或商人,另一方面有人身自由的僱傭勞動力,這樣才有可能把勞動力作為商品,才會出現與封建生產關係不同的、帶有資本主義性質的僱傭關係。
也很正常,明清時期,社會生產力得到進一步發展,手工業的進步尤為突出。
人們革新生產工具,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
如明代嘉興使用新式“紗綢機”,“製造尤工~擅絕海內外”。
清代廣東陽山榨糖改牛車為水車,“車輕工捷~獲利尤豐”。
人們還改進生產技術,增加了產品種類。
如明中後期發明了套印和餖印、拱花的印刷技術,既可用木版套印文字書籍,又能用木版複製美術圖畫。
手工業的分工也日益細密,促進了區域分工和景德鎮瓷窯專業市鎮的發展,如“織造尚松江~漿染尚蕪湖”。
生產規模進一步擴大,產量大幅度提高。
如明代中後期,廣東羅定的冶鐵業,每個爐場“環而居者三百家,司爐者二百餘人,掘鐵礦者三百餘,汲者、燒炭者二百有餘”,每天可出鐵六七千斤。
至於明代資本主義萌芽的表現的話,舉一個例子,像是明代官員張翰寫過一本書中記載:“毅庵祖家道中微,以酤酒為業,成化末年值水災,時祖居傍河,水淹入室,所釀酒盡敗。”
“因罷酤酒業,購(織)機一張,織諸色紵幣,備極精工。每一下機,人爭鬻之,計獲利當五之一。”
“積兩旬,復增一機,後增至二十餘,商賈所貨者,常滿戶外,尚不能應。自是家業大饒。後四祖繼業,各富至數萬金。”《松窗夢語異聞記》
包括明代小說家馮夢龍的《醒世恆言》中也有一篇小說《施潤澤灘闕遇友》,描寫了嘉靖年間吳江縣盛澤鎮施復夫婦發家的故事,故事的梗概是
施復)夫妻兩口,別無男女。家中開張(綢)機,每年養幾筐蠶兒,妻絡夫織,甚好過活……
施復是個小戶兒,本錢少,織得三四匹,便去上市出脫……自此之後,施復每年養蠶,大有利息,漸漸活動……
那施復一來蠶種揀得好,二來有些時運。
凡養的蠶,並無一個綿繭,繅出絲來,細圓勻緊,潔淨光瑩~再沒一根粗節不均的。
每筐蠶,又比別家分外能繅出許多絲來。
照常織下的拿上市去,人看時光彩潤澤,都增價競買,比往常每匹平添許多銀子。
因有這些順溜,幾年間就增上三四張綢機,家中頗頗饒裕……
且說施復是年蠶絲利息比別年更多幾倍,欲要又添張機兒,怎奈家中窄隘,擺不下機床……
施復剛愁無處安放機床,恰好間壁鄰家住著兩間小房,連年因蠶桑失利,嫌道住居風水不好,急切要把來出脫,正湊了施復之便……
施復一面喚匠人修理,一面擇吉鋪設機床……夫妻依舊省吃儉用,晝夜營運,不上十年,就長有數千金家事。
又買了左近一所大房居住,開起三四十張綢機,又討幾房家人小廝,把個家業收拾得十分完美。
可見但是商業氛圍還是十分濃郁的,不過是大家說的資本主義萌芽,的確有這個傾向。
此外作者菌還看到一個小故事,說的是:松江舊無暑襪店,暑月間穿氈襪者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