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92章 文舉生們告御狀

前文已經簡單的說過了,自從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北宋王朝後,就在京城汴梁設立了登聞鼓院,規定臣民可以敲擊登聞鼓告御狀。

而且讀書人告御狀也不是沒有先例的,而是有跡可循,像是北宋初年,到京城開封趕考的讀書人就曾經敲擊過登聞鼓,告御狀,也正是這一御狀對北宋朝廷的整個科舉考試的格局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事情是這樣的,宋太祖趙匡胤當皇帝的時候,當時,因為主考官在考試中徇私舞弊,參加考試的讀書人怒不可遏,憤怒地敲響了登聞鼓,向皇帝告御狀,控訴主考官的罪行。

宋太祖於是親自接見了那名讀書人,並下聖旨重新考試,然後,宋太祖親自對狀元宋準進行面試。

說到這,需要簡略的給大家說一下,宋朝的科舉考試製度其實很有意思,怎麼說呢,我們大家都知道,現在的每年六月,對於全國無數的考生和家長來說,都是個緊張的季節。

因為十年的寒窗苦讀,每一名學生都期望著能夠高考得中,考上一個心儀的大學,然後寒門出貴子,走上人生巔峰。

因為高考就是許多人生命中最重要也是最難得的一條出路。

而宋朝也一樣,也是考試,並且更嚴重,幾乎是讀書人唯一的出路。

當然就算不是讀書人,也有考試,比如在當時你就算想要從軍入伍,也要考試等等,據說,考試的過程還十分熱鬧,不僅有加分項,還有從軍特招,而最受考生喜愛的,則是宋代的老榜制度。

大家可能要問,這些到底都是些什麼鬼東西,那麼不要急,接下來,作者菌可以簡單的來為大家解釋一下。

首先,大家都知道,我國古代,最早不是科舉制,而是九品中正制,科舉制度是繼九品中正制之後,才被封建朝廷採用為選拔官員的主要手段。

最早科舉制度從隋唐時期開始出現的,一直延續到清朝末期,有著一千多年的歷史,而大家可能不知道,其實科舉制度最完善的時期,是宋代。

之所以不是明朝和清朝,是因為這兩個朝代的科舉制已經僵化了,靠八股文,很死板。

而宋代的科舉,則很靈活,分常科,制科和武舉,常科和制科是文舉,又可以分為貢舉、制舉和童子舉。

考試又分為三級:一級是由各州舉行的取解試;二級是由禮部舉行的省試;三級,也就是最高一級,由皇帝親自考試的殿試。

殿試考出來的前三名,就是從朝廷,到民間都津津樂道的狀元,榜眼和探花。

這些程式,雖然看似很複雜,但還都是正常程式的。

當然,除了這些正常的程式,還有一些非常有意思的例外。

第一種叫行卷加分制度,說白了,就是考生要在考試之外,為自己尋找另外的加分項。

行卷加分制度始於唐代,其主要操作方法如下:考生在考試之前,提前進京,把自己平時比較好的作品寫成手卷,採用各種方法,送到朝廷官員手中。

如果你的文章真的很棒,還沒參加考試,朝廷的官員中就會對你有個好的印象,自然就會最終影響考官對你試卷的評判。

而行卷加分制度的最高境界是把手卷行到朝廷重臣的手中,直接就可以決定自己的命運。

這其中最典型的,當屬唐代大詩人王維。

據傳說,王維二十歲時,進京考試。

當時送行卷的大有人在,其中,有人直接行卷到朝廷最有權勢的玉真公主門下,玉真公主也許諾了人家,給人家狀元。

可王維同學後來居上,在歧王的安排下,透過行卷,外加自己的才藝和容貌,還有一手好琴,竟然從玉真公主手中搶來了本屬於別人的狀元。

第二種叫特招制度。

這個特招制度最明顯的體現,體現在古代的徵兵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