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52章 大融合與大發展

至於我們中華民族的形成過程,需要說明,中華民族是中華境內各民族的總稱,是一個多民族、一體化的民族實體。

大家都知道,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同時也是一部多民族不斷融合、各民族構成不斷變動的歷史。

這首先要追溯到先秦時期的民族融合——華夏—漢民族的形成

早在原始社會就存在中原地區的炎帝族、黃帝族,東方地區的夷族,後來炎黃融合,逐步形成夏商周時期的華夏族。

中華民族的孕育時代,也就是歷史上第一次民族大遷徙、大融合的時代。

據傳說和考古發掘,炎黃時代至堯、舜、禹時期,黃河中游的炎、黃兩大部落,不斷地碰撞融合,結成聯盟向東推進,戰勝了以泰山為中心的太昊、少昊集團,建立起號令黃河流域各部落的大聯盟,並擊敗江漢流域的苗蠻集團,成為可追溯的中國早期民族融合的核心。

所以,我們說,黃河中下游是華夏文明的搖籃和發祥地,是華夏族肇興的腹地。

可以說華夏族就是漢民族的前身。

因此“華夏”一詞常被用以區別中原地區的民族與其周邊的民族(即蠻夷戎狄),然而,華夏族實際上也並非全為中原之旅。

它融夏、商、週三族初具雛形之後,就像滔滔東注的長江,涵化萬水,匯合百川,最後形成一個龐大的民族集團。

大體在周代,在這個族體中,既有涵蓋了共同尊奉黃帝為始祖的夏、商、週三族的“華人”,又有華夏化了的戎人、氏人和夷人。

到了後面春秋、戰國時期,民族融合進一步發展。

當時,中原地區“華夷”逐漸走向一體,內遷異族已被華夏吸收、融合。

中原四周,齊、魯吞併諸夷,秦霸西戎,楚征服統一諸蠻,邊疆地區民族融合、兼併的速度也在加快。

而華夏諸侯經過激烈的兼併、分化、吸收、統一,到戰國時期只剩下齊、燕、韓、趙、魏等幾個大國和在它們夾縫中的幾個小國了。

即使是原來被稱為“蠻夷”的秦、楚已同被稱為“諸夏”或“中國”,與周邊各族出現了進一步融合的趨勢。

地區性的區域性統一,為華夏一統奠定了基礎,也為以華夏族為核心的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提供了一個重要的舞臺。

先秦時期,華夏族產生,華夏族與蠻夷戎狄混融;諸侯國的兼併戰爭,加強了華夏族與周邊民族的聯絡華夏族和其他各族接觸頻繁,促進了邊地的開墾,促進了民族融合。

到後面秦統一中國後,中國境內各民族被包容進來,“秦人”成為中華民族的代名詞,威震海內外,甚至為遙遠的歐洲所熟知。

總之,這一時期,中原大地及其周邊各族,不斷地凝聚、兼併、擴張,融合成一個新的民族——華夏族。

華夏族自誕生之日起,又以遷徙、聚合、民族戰爭等諸多方式,頻頻與周邊各民族碰撞、交流,不斷吸收新鮮血液,像滾雪球一樣不斷地融入眾多非華夏族的氏族和部落。

這樣,以華夏族為核心,在中國的腹心地區進行的民族融合,是為這一時期民族融合的重要特點。

……

眾所周知,秦漢時期,秦朝擊匈奴,徵越族、移民生產、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

兩漢經營邊事,如反擊匈奴、派人出使西城、在西南地區設郡倒等,加強了各民族之間的聯絡。

秦漢開創了中國二千多年大統一的政治格局,四百餘年間,國家安定,政治統一,民族構成的變動相對穩定,初步形成了以漢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

兩漢時期,由“秦人”易稱為“漢人”。

民族界限比較清晰,民族偏見比較濃烈,民族隔閡的壁壘重新築成,以至於出現了“匈奴未滅,無以家為”等非要消滅匈奴族不可的民族意識。

至於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這是古代民族構成變動史上又一次劇烈變動時期。

因為自東漢末年,由於政治的日益腐敗,統一的多民族大帝國分崩離析。

之後,歷三國和西晉的短暫統一,又出現了東晉十六國並立和南北朝對峙的局面。

在這政權分裂、戰亂頻仍的三百多年中,中國社會處於一個巨大動盪的旋渦之中。

與此同時,由於民族大遷徙和民族大雜居,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二次空前的民族大融合。

這一時期,與漢族及其前身華夏族有著密切聯絡的各族,他們出現在中原政治舞臺上以後,驟然間加快了民族融合的過程,紛紛離散聚合。

建立過政權的許多民族都紛紛與漢族融合。

此時,不論南方還是北方,民族之間雙向或多向的遷徙、對流,是這一時期民族融合的特點。

即一部分漢族往周邊去,周邊的少數民族往內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