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女真族興起後,明政府在開原、撫順對內各地設互市場所,每日或隔一兩日交易,人數常達到幾百人。
明政府用布、絹、緞、鹽、米、鐵鍋、農具、耕牛等來換取女真族的馬匹、人參、東珠、豹皮等土產。
另外,明朝政府實行對外開放政策,與亞非各國發展經濟文化交流,特別是鄭和七下西洋及亞非各國的使臣、商人來華貿易,輸入異國的思想,使儒家傳統的重義輕利和崇本抑末的觀念受到衝擊。
明清時期,以某些大城市為中心的貿易網路逐步建立起來。
到了清代前期,工商業更集中在江南及東南一帶,包括長江流域及運河流域一帶。
長江流域的著名大都市有武昌、南京等,以及東南地區著名工商業中心城市蘇州、杭州。
並且城市內的商業區還突破了城郭的限制,一直擴大到城外。
城市的變革更有利於商品經濟的發展。
總的來說,明清時期城市商業繁盛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南方,北方的商業和南方相比,不如宋代繁榮,南北之間已開始出現了新的不平衡。
公元1421年,自明成祖遷都至北京,北京便成為明朝的首都,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像是在14881505年間,北京人口達到66萬;而到1573—1619年間,北京人口便發展到百萬左右,成為當時北方最大的都市,其商業的繁盛程度超過了前代。
明代北京城內有三百六十行,店鋪林立,南北貨雲集,而且城內的商業區發生了一些變化。
比如正陽門外一帶成了北京的一個商貿中心。
正陽門大街以東有果子市、鮮魚口、瓜子店,以西有珠寶市、糧食店、煤市街等;東四牌樓附近有豬市大街、小羊市、禮土衚衕驢市衚衕);西四牌樓附近有馬市大街、羊市大街、粉子衚衕等。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到了清代前三門正陽、崇文、宣武),尤其是正陽門外一帶商業最為繁榮,許多有名的店鋪設在這裡。
大街上有許多供批發用的專業性的市場,如米市、豬市、羊市、煤市、花市、菜市、果子市、缸瓦市等,交易時間主要在早晨。
此外還有定期開放的燈市和廟市。
清末,原來的鐘鼓樓商業區,已沒有了往日的繁榮。
但這時候夜市和曉市非常熱鬧。
北京的果子市,每逢瓜果桃梨大量上市時,通宵達旦營業。
在曉市裡買賣的舊貨,上至文物古玩、金銀首飾、舊書古畫、木器雜項,下至破衣、舊鞋、碎銅爛鐵,應有盡有,交易方式是明看貨,暗議價的方式。
但曉市上真貨較少,多是贗品,好的商品少,低劣的商品多。
有的商品來路不明,所以這裡的曉市又叫“鬼市”、“黑市”。
後來,這種交易遭到市司的查禁,從此曉市便消失了。
在天津也是這樣,夜市多是小販在馬路旁擺攤設點,影響市內交通,所以,清末民初,天津出臺了整頓路政的四條辦法,規定曉市與夜市的時限,曉市從黎明到上午十點止。
也就是夜市從晚六點開始,到十一點半鐘結束。
並且在天津估衣街口一帶,向有曉市,每日早晨黎明起至十點鐘以前止,均是肩擔擺攤販,賣乾鮮糖豆零物等小民,貿易謀生,歷經年久,貧民是賴??專恃此等曉市養生者為數不少。
可見“向有曉市”,“專恃此等曉市養生者為數不少”,都說明曉市和夜市已不是偶然開設的,而是普遍現象,已成為“日市”的延長和必要的補充。
城市市場早已不是“日中為市”,也不只有日市,而是由日市、夜市和曉市共同組成。
清朝以後,上海縣城的市容面貌發生很大變化。
東門、南門內外除商肆市場外,各種消費娛樂設施也接踵而起,茶室酒家引來大量腰纏萬貫的豪門財主。
嘉慶時有個叫施潤的曾這樣吟詠過此地:“一城煙火半東南,粉壁紅樓樹色參。美酒羹餚常夜五,華燈歌舞最三春”,就頗為生動地勾劃出了處於封建社會末期上海縣城一角的興隆景象。
同時,上海是座極富盛名的港口城市,與海內外有著密切的商貿往來,迅速發展成為長江中下游乃至全中國的經濟樞紐。
清朝嘉慶年間,東門、南門外的黃浦江岸街巷稠密,頗負盛名的洋行街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