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07章 沿用至今

儘管這些舉措並不能從根本上改變窮人的生活狀況,但是這種濟貧的義舉值得稱道。

這種義舉不僅能使同仁堂在老百姓那裡擁有好的口碑,而且能為同仁堂吸引更多消費者,真可謂是一舉兩得。

還有“張一元”是北京地區一家老字號的茶莊。

本來這一地段的茶葉買賣早被另一家叫“汪正大”的茶莊壟斷。

“張一元”為了創出自己的牌子,便無償為各個妓院的管事和記賬先生送茶葉,請其品嚐。

送一次就夠喝半個月,往往舊的還沒喝完,新的又送來了。

這樣久而久之,八大胡同的茶葉買賣,就都被“張一元”給奪走了。

不僅如此,“張一元”茶莊規定只要看顧客有真買的意思,就拿出茶葉沏一壺,倒在幾個碗裡,不僅請想買的顧客品味,也讓周圍的閒人品嚐。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服務如此周到,顧客心裡舒坦,自然也就有了購買慾望和購買行為。

還有正明齋是一家糕點鋪,歷史上就很有名,《道光)咸豐)以來朝野雜記》上說:“瑞芳、正明、聚慶諸齋,此三處,北平有名者。”

一年四季,京城百姓辦喜事,很多都從正明齋預定相應的糕點。

它還為祭祖祭佛者生產供品餑餑,當時北京城裡廟多,廟裡有很多的節慶日子,所以這一項需要的數量很大。

正明齋便很看重利用送貨的方式作宣傳。

每年進入臘月,就可以看到北京的大街小巷,有許多身穿短棉衣和棉褲的工人,挑著寫有“正明齋餑餑鋪”字樣的大圓籠,在大街上走來走去。

這是給預訂了糕點或蜜供的家庭送貨,既增加了節日氣氛,也等於給自己做了廣告。

北京“通三益”乾果海味店的生意一直很好。

但它第二代老闆具有一定危機意識,為了避免因走老路而被競爭對手趕超,將獲得的太醫院製作秋梨膏的古方及時運用到產品更新中來,一下子讓店鋪有了一項“拳頭產品”。

“通三益”拿到了這個方子,也就和老百姓的關係更近了一步。

一旦老百姓的遠親近鄰有了咳嗽,人們立刻會想起“通三益”來。

明朝的歷代皇帝,每年年初,都要頒佈規勸農民勤勞耕種的諭旨,並強令對此廣做宣傳。

每個皇帝的說詞雖有不同,但也大同小異,從二月到十一月的農事活動及注意事項都提及到了。

據明代沈榜《宛署雜記》記載:

明朝)祖制:每年)朔旦,文書房請旨傳宣諭一道,順天府府尹率宛宛平)、大大興)二縣知縣自會極門領出,府首領一員捧之前,至承天門橋南,召兩縣耆老面諭之。月一行,著為令。語隨時易。

惟正月、十二月,以農事未興,無之。其初,蓋重農意,欲其自畿內布之天下也。乃嘉、隆末,畿民困敝,不及時至,則僱市井無賴充之,名曰倒包。里長閭閻,無復知德意者。而且以稱病,甚或有以代役持其短,而宣諭遂浸失其初矣。遐邇小民,其誰知之!先年宣諭,語多無考,謹錄其存者如左下):

正德十四年:二月,說與百姓每們):各務農業,不要遊蕩賭博。三月,說與百姓每:趁時耕種,不要懶惰農業。四月,說與百姓每:都要種桑養蠶,不許閒了。五月,說與百姓每:謹守法度,不要教唆詞訟。

六月,說與百姓每:盜賊生髮,務要協力擒捕。七月,說與百姓每:互相覺察,不許窩藏賊盜。八月,說與百姓每:田禾成熟,都要及時收斂。

九月,說與百姓每:收了田都要撙節積蓄。十月,說與百姓每:天氣向寒,都要上緊種麥。十一月,說與百姓每:遵守法度,不許為非。

嘉靖三年:二月,說與百姓每:依時務農,不許遊惰失業。三月,說與百姓每:都要孝順父母,不許缺了奉養。四月,說與百姓每:不許縱放頭畜,作踐田禾。五月,說與百姓每:耕田都要牛力,不許私自殺宰。

六月,說與百姓每:不許假充內外勢要,誆騙財物。七月,說與百姓每:遵守朝廷教令,不要違犯。

八月,說與百姓每:都要省儉,不要大破小用。九月,說與百姓每:謹守法度,不許教唆詞訟。十月,說與百姓每:橋樑道路,都要依時修理。十一月,罷。

這種務農諭旨既帶有強制性,又有一定的規勸的色彩,很符合時政與時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