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後王正威的《元代女散曲家述論》又專門以元代女家這一特殊群體為研究物件,認為她們以優伶歌伎的卑微身份與官僚文人、書會才人交遊並受到稱賞與尊敬。
因此她們只有為數不多的曲作表現了她們的真思想、真性情,寫出了她們的生活史、心靈史,因此在中國女性文學史上佔有了一席之地。
而儲少瑩的《試論元代優伶散曲折射的元代審美精神》又首先將元代審美精神總結為現個體主觀意緒的張揚,並且集中體現在以自敘為事的散曲上。
接著又從元代社會文化的大背景出發分析了元代以女性為主體的優伶散曲所折射的元代審美精神,反映了散曲對其內心世界的揭示和優伶們為社會左右的無奈。
還有王寧的兩部著作《宋元樂妓與戲劇》和《崑曲與明清樂伎》則分別論述宋元、明清時期妓女群體對戲曲活動的參與狀況,探討了文人與妓女的關係。
並認為妓女的演出與崑曲綺靡流麗的音樂風格、精雅陰柔的文人化特徵關係密切,並且一度維護了崑曲的雅緻風格。
而張發穎先生的《中國戲班史》第十五章《辛亥革命以後我國的戲劇班社》中專論“女伶的出現”,又詳細的闡發了從清代民間戲班無一女伶到光緒中葉以來京津地區出現“女角”登臺演出這一轉變的進步意義。
至於在對元代優伶性別的研究中,曾有過一次比較重要的論爭。
這是在1954年《文學遺產》二十一期發表的葉玉華《說北雜劇系由女性演唱》一文認為元代的北曲雜劇全部由女性演唱,而後胡忌隨即發表《北曲雜劇演唱人性別的討論》一文,專門針對葉玉華的觀點提出反對意見,認為雜劇中的正末多由男性擔任演出,能演正末並能正旦的演員才可享有“旦末雙全”的特殊頭銜。
對女性優伶的研究中,有一項十分重要的專題便是女性優伶與男性文士關係研究。
胡忌、劉致中發表於《戲劇藝術》1983年第4期的《論家班女戲》一文,上文論及家班研究時已介紹,此不贅述。
因此關於這一問題,作者菌所見的諸篇論文仍多為厲震林所作,乃是對其博士論文中所提諸多觀點的更進一步闡發。
而發表於2005年的《論男性文士和女性優伶的文化交遊》一文認為中國男性文士的權力渴求包含著性的因素,故當被權力系統邊緣化時,男性文士大多會產生一種替代性的性要求,以應證自身虛幻的性權力。
由此,自然而然,女性優伶由於其獨特社會存在狀態自然成為男性文士性權力的一個重要替代物件,從而構成兩者之間的密切交往及精神互慰的關係。
同樣發表於2005年的《論男性文士的家班女樂》一文上文亦已作過介紹。
發表於2008年的《論男性文士對待女性優伶雙重人格的精神分析》一文認為中國男性文士對待女性優伶時往往表現出一種分裂的雙重人格特徵,一方面視之為情感和慾望的寄託物件,另一方面又持有戒備的理性情緒。
也就是既施之以誘惑又缺乏真情的投入,建構了一種表演性質的“面具人格”。
還有像是發表於2009年的《論男性文士對於女性優伶的文學描述及其文化闡述》認為由於男性文士在中國文化結構中的特定身份及其處境,女性優伶頗為容易成為男性文士一個重要的“價值目標”幻想物件。
男性文士透過對女性優伶的文學描寫,以實現一種缺憾甚至飢餓的想象性解決。
而且與權力系統所崇尚和推行的女體美色存在一種疏離關係,甚至構成兩種女體正規化。
在男性優伶的研究領域,厲震林亦有專文,例如其發表於2003年的《論男性優伶的史學政治氣質》一文,仍基於博士論文中已提及的社會性別理論和史官文化,認為中國史學具有一種男性化的性格。
因此男性優伶在史學中也就脫離了現實的社會性別角色,而在一定的意義上走向了男性化和政治化,它主要體現在諷諫、義烈、獻媚、謀逆、伶官等五個方面,折射了男性優伶和
史學排場的複雜而又微妙的內在關係,實質上是從相反的角度,共同鞏固和穩定社會性別原則。
研究者涉及更多的兩個角度則是男旦文化和男風現象。
並且,對男旦文化的研究,除了國內以外,港臺及海外學者也一直十分關注。
如2003年香港大學出版的李小良的著作crossdressinginchineseopera,就追溯了男旦現象的歷史,其中以《梁祝》等幾部戲為例探討了異性裝扮的文化成因,並對京劇男旦溫如華進行了個案研究。<akingspayersandpubicsintherecreationofpekingopera,18701937第七章題目即為tcuture,or,tygoodoanisaan。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本書從電影女星阮玲玉的自殺說起,對京劇四大名旦的表演藝術特色一一進行了論述。
以及黃育馥《京劇蹺和中國的性別關係》三聯哈佛燕京叢書第五輯)則以蹺為切入點,透過對蹺的歷史流變的梳理而探索中國性別關係在近代的轉變,得出幾個結論。
1)蹺是中國封建父權制社會的產物。2)蹺是中國封建社會性別角色期待的體現。
3)20世紀初的廢蹺現象是多種因素包括西方資本主義的影響、王瑤卿梅蘭芳等人的膽識、京劇內部女演員的積極參與導致的性別結構的變化等)共同起作用的。
4)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文明的進步,藝術形式的功能也表現出動態的特徵。
通觀這些研究論著,可以發現他們多從心理學、性別學的角度切入,探究異裝扮演的審美心理機制,融匯了很多西方的理論。
大陸學者的研究亦頗為豐富,由於身處這一文化圈內,面對著當今仍甚囂塵上的男旦演劇形態,很多學者發表的文章多是著眼於對男旦存在合理性的爭論上。
頗具代表性的一場論爭緣起於2002年第3期的《中國京劇》編髮的一組有關提倡和培養男旦的文章,引發了不少反對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