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26章 情與義

到吳世美的《驚鴻記》,就出現了重大的突破,那就是梅妃形象的設定。梅妃形象的出現徹底打破了李楊愛情故事中的二元模式,而變成了三元模式。

比如《驚鴻記》中的梅妃是作為與楊玉環對立的形象出現的,她清雅脫俗,在作品中,李楊代表了世俗享樂的追求和對情慾的放縱,而梅妃則代表了對高雅情趣的追求和對情慾的合理節制。

作者後來把唐明皇和梅妃設定為重逢,在一個方面就表現了對於情慾節制的思想,為梅妃立傳。

同時,李白等文人形象的增加,也使得自己的不平之氣得以抒發和寄託,梅妃因其自身品格的特殊性也有一種文人的寄託在其中。

除此以外,作品中海出現了眾多的小人物,這些小人物在劇中的感受和言論成為一面面鏡子,既反映出劇情的發展,又映照出劇中主角的性格特徵,因而在揭示主題方面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首先是宮女和高力士等,他們既是宮中生活的真實見證者,同時作者又借這些人之口寫出了自己的感情。

其次是士兵、郭叢謹等下層百姓。

因為這些士兵不同於《梧桐雨》中忠君愛國的軍士,他們不願意追隨唐明皇,因為他們一方面思念家鄉,一方面認為是唐明皇自身的原因導致了李唐王朝的崩潰。

而郭叢謹等百姓出於對李唐王朝的忠心,不願接受賊胡的統治,紛紛趕來留駕。

所以郭從謹從普通百姓的角度對明皇直言進諫,指責明皇誤寵奸賊,用人不明之失,使這些人在一定程度上也表達了作者的思想。

由於《長生殿》中的主題之一就是李楊二人的真摯情感,對於《驚鴻記》中出現的梅妃,不再做具體的描寫,而是把她作為李楊二人走向真摯情感的一個重要步驟。

也就是利用楊玉環對梅妃的嫉妒之心來寫二人的感情,而李楊二人在經歷了楊妃嫉妒姐姐被遣,又被複召,後因識破唐明皇私見梅妃,主動請遣,二人最終真心相許,達到了感情的一致。

所以從這裡就可以看出,對於梅妃的形象,她已經變成了一個配角,不再是李楊之戀的三元之一。

而對於《驚鴻記》中出現的小人物,《長生殿》中也同樣有所描寫。

他們所起的主要是見證興亡的作用。

既有楔遊之際的村婦醜女,又有偷曲計程車子李暮;既有進果之際看守農田的農夫,又有喪生馬蹄的算命瞎子。

既有獻飯的野老郭從謹,又有流落民間的樂工李龜年,既有拾襪生財的王嫲嫲,又有看襪的女道姑,既有寄身道觀的永新、念奴,又有聽彈詞的山西客。

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思想各異,卻匯成了一部交響樂,演奏出李、楊故事的時代樂章。

對這些人作者分為三種型別進行描寫一類是從底層民眾在歷史鉅變中的痛苦遭遇出發對李、楊持批判態度的人。

這類人以郭從謹為代表。他既在獻飯之際直言明皇用人不明之過,又在看襪之時痛訴李、楊因歌舞壞江山的罪責,這一部分基本上與《驚鴻記》相似。

第二類是對李、楊愛情持同情態度,借他們生死別離的悲劇表達個人在歷史鉅變中的興亡感嘆。

這類人物以李龜年為代表第三類人是不管天下興亡,只顧眼前的一群人。

雖然這類人在劇中多是為了調節氣氛,但是無論是在楔遊路上拾揀三位國夫人遺落的珠寶,還是借楊妃之襪生財,這類人不以自己的言語而以自己的行動見證了李、楊當年奢華無度的享樂生活。

而李、楊的悲歡故事也就成為他們消遣娛樂的物件,如《彈詞》中攜妓聽曲的山西客,就完全是一副事不關己的漠然態度。

另外一個就是《長生殿》中設定了忠奸對立的兩類人物一類是以郭子儀、陳元禮、雷海青等人為代表的忠義之士,一類是以楊國忠、安祿山、李豬兒等人為代表的奸臣逆賊。

還使這兩類人物在作品中處處對比,於美醜善惡中彰顯忠義之士的人格風範,以達到其勸善懲惡,歌頌封建倫理道德的目的。

這應該說是《長生殿》自身的一個創新和發展。

此外的話,《長生殿》相比較《梧桐雨》和《驚鴻記》在人物設定上的另外一個鮮明特點就是神仙道士的大量出現。

像是嫦娥、牛郎、織女、馬鬼土地神、道士楊通幽等,較之《長恨歌》、《驚鴻一記》中只用一個道士來為李、楊傳遞資訊,顯然更多仙幻色彩。

雖然《長生殿》中出現瞭如此眾多的仙道人物,但是他們的一個主要功能就是見證、幫助李、楊愛情的實現。

牛郎織女被李楊二人的真情所感動,最終幫助其昇仙團圓。

原有人物形象角色設定的變化和內涵的不斷演進毫無疑問,李楊愛情戲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就是唐明皇和楊貴妃兩人。

雖然在梅妃出現後變成三元,李楊二人始終是著重描寫的主角,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關於李楊形象的演進問題,也有過多篇文章進行過研究。

翁敏華《長生殿系列與系列外的貴妃形象》中不僅論述了楊貴妃形象的演進,而且兼於日本文學作比較,萬春《從楊妃形象看長生殿的美人崇拜》。

以及餘曉世《註定被消解的楊玉環》根據《長生殿》的文字分析了楊貴妃形象的被消解,倪美玲《唐明皇與楊貴妃文學形象的嬗變。

還有,尤華的碩士論文《楊貴妃形象流變研究》,康保成先生的《楊貴妃的被誤解和楊貴妃形象的被理解》從對於史料的選擇和創造談《長生殿》中楊妃形象的塑造是如何讓被接受的。

包括張蓮的《試析唐明皇形象在文學作品中的演變》分析了明皇形象的演變問題,這些都是對於李、楊二人形象變化有過研究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