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29章 平話由來

而那時候的戲曲之所以繁榮起來,主要也是與當時的文學繁榮有很大關係,因為大家知道,在13世紀中葉時,突然逆天崛起的成吉思汗統率他手下無敵的蒙古鐵騎,橫掃亞歐兩洲,打遍天下無敵手。

其後,窩闊臺滅金,忽必烈滅宋,以大都今北京)為政治中心,建立起以蒙族貴族為統治主體的大一統政權。

至此,元代國土空前遼闊,再加上元代文學上承金代,故元朝一代的文學計算一般以元滅金的1234年為起點,至1368年朱元璋即皇帝位結束,時間跨度共一百三十餘年。

同時蒙古人建立的這個政權極大的影響了這個時期的文學,首先一點就是大一統的社會政治促進了多種文化的交流與發展。

這很簡單,因為隨著人口的遷移,交通的發達,民族的雜居,無形之中就加強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

而文化的融合,又大大的提高了少數民族的文明程度。

像是有些人接受了漢族文化薰陶,開始以漢語進行文學創作。

這些來自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生活背景的作家,筆端流露出各式各樣的風情格調。

比如將西北遊牧民族特有的質樸粗獷、豪放率直的性格,注入作品的形象中,使元代的文壇更加多姿多彩。

其次大一統的政治客觀上也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繁榮,市民階層壯大。

因為元朝完成了南北的大統一,結束了唐末以來斷續紛爭、對峙的局面,為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創造了條件。交通的發達有利於商業活動的開展。

而蒙古人對土地的肆意掠奪與糟蹋,一方面也迫使農民離開土地成為市民。

加之文人失去進身之途,進入市民階層,推動了新文學的發展。

至於元代異族統治與文學的關係思想文化方面,就比較相對寬鬆自由了。

當然,不好的一方面是元朝立國,程朱理學的統治地位得到確認。

但需要說明的是,當時朝廷設立官學,以儒家的四書五經為教科書,但儒學的實際影響力卻是日益下降。

這是因為蒙古人對各種宗教開放,導致這些宗教在中原地區同樣得到發展,因此信仰的多元化,削弱了儒家思想在群眾中的影響。

同時儒學本身,也在各種思想的碰撞中,在崇尚功利的社會心態影響下,分化為不同的流派。傳統文人因此而獲得了更多的思想空間和表達自由。

而創作主體方面,就像前面說的,因為元代科舉考試時行時輟,儒生失去仕進機會,地位下降,儒生上天無路,文人自我位置失落。

如明代的學者鄭思肖的《大義略序中形容》:“韃法: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匠六工,七獵八民,九儒十丐。”

文人不再依附政權,或隱逸於泉林,或流連於市井,人格相對獨立。

他們遁入市井,和市民階層聯絡密切,價值取向、審美情趣更異於困守場屋的儒生。

而文化氛圍方面,呈現出狂歡化。

像是後人總結元代滅亡的原因:“耽於逸樂,循至滅亡,其失在於縱馳。”

這其中主要包括通俗文學的興起與繁盛,並且通俗文學佔據了文壇的主要位置。

至於雅文學的話,還是以詩文為正統,以雅麗為正宗,以韻文學的發展為主,在以前這種文學是文人的專享。

而到了元代,文學主要是散曲、雜劇為主,用俗語、俗調,寫俗情、俗人、俗事,文學成為平民大眾的共同樂趣,因此通俗文學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散曲的話,就是鮮活的文學新詩體,而雜劇就是典戲劇成熟的標誌與第一個黃金時代,可見此時通俗文學發展的較全面。

比如散曲、雜劇、說唱的代表有《三國志平話》、《大宋宣和遺事》、《西遊記》等。

此外敘事文學也得到了發展,這是因為在元代,敘事性文學萬紫千紅,呈現一派興盛的局面,成為當時創作的主流。

一些具有高度文化修養的作家,加入敘事性文學的創作隊伍中,使文壇的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

他們打破了語言障礙、走近現實生活、強化敘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