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至於《漢宮秋》的藝術特點的話,首先,那就是《漢宮秋》不以激烈的衝突、曲折的情節取勝,而以感人的抒情、優美的曲文見長,是一部典型的詩劇。
除此之外,馬致遠老先生還有“萬花叢裡馬神仙”之譽,在其現存的雜劇作品中,神仙道化題材佔了相當大的比例。
比如《陳摶高臥》就是馬致遠的一部耐人尋味的神仙道化戲。
並且馬致遠素有“曲狀元”之稱,在元雜劇作家中,馬致遠的創作最集中地表現了當時文人的內心矛盾和思想苦悶,並由此反映了一個時代的文化特徵。
所以與此相關聯,馬致遠的劇作,大抵寫實的能力並不強,人物形象的塑造也不怎麼突出,戲劇衝突通常缺乏緊張性,而自我表現的成分卻很多。
語言也富於文采,情感上則帶有濃厚的感傷色彩,整體上看作品中瀰漫著濃厚的文士思想。
因而在文人中擁有廣大讀者和很高的評價,但在舞臺影響不及關漢卿和王實甫。
此外另一大家耳熟能詳的著名戲劇就是紀君祥的《趙氏孤兒》,相信大家都聽說過吧,這個故事的來源的話,主要取材於《史記》、《左傳》等史籍二,全劇的內容都是圍繞“搜孤救孤”這一中心,展開了正義與邪惡、忠與奸的驚心動魄地較量。
當然,還是要說明,這是一部濃郁悲劇色彩的劇作,而且《趙氏孤兒》是我國最早流傳到國外,被承認為悲劇的古典戲劇著作之一。
還有像是康進之的《李逵負荊》與水滸戲,需要說明,《李逵負荊》是現存六種元代水滸劇中最優秀的作品,也是一出輕鬆、幽默的喜劇。
透過一系列誤會性的衝突與喜劇性的場面,成功地塑造了李逵這個農民英雄的生動形象。。
當然,這裡也不得不給大家提一下南戲的形成與發展,所謂南戲的話,即南曲戲文的簡稱,是在東南沿海地區發育成熟起來的,最早出現於浙江溫州舊名永嘉),故又稱“溫州雜劇”、“永嘉戲曲”。
北宋末年至金亡:南戲與北雜劇先後在南北方形成。南宋亡至元末:南北交融,但北壓南,南戲發展史上的曲折,但同時南戲也因此注意學習北雜劇的經驗。
在元末明初時,南戲以《琵琶記》為標誌,蓬勃發展,代替了元雜劇的地位。
早期南戲作品:戲文之首:《趙貞女蔡二郎》、《王魁負桂英》京劇名《青絲恨》)。
戲文全本有《張協狀元》、《宦門子弟錯立身》、《小孫屠》等。
至於南戲與雜劇的體制區別:雜劇和南戲這兩個劇種的劇本雖然也都包括曲詞、賓白、科介)三個部分,但體制又有不同。
雜劇風行於大江南北,它一般由四折組成一個劇本,每折相當於今天的一幕;演劇腳色可分末、旦、淨三類。
末分正末、小末;旦分帖旦、搽旦、小旦。在音樂上,一折只採用一個宮調,不相重複。
而全劇只能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主唱,正末主唱的稱“末本”,正旦主唱的稱“旦本”,南戲流行於東南沿海,劇本由若干“出”組成,“出”數不作規定,曲詞的宮調也沒有規定。
南戲角色分為生、旦、淨、末、醜等各類南戲的生,即雜劇的末。
南戲的末多演老生、鬚生。均可歌唱。歌唱形式多種多樣,既有獨唱,又可對唱、合唱、輪唱,不似雜劇只能由一人獨唱到底。
同時,不管是雜劇還是南戲的劇本,都有完整的故事情節,在戲劇衝突中刻劃人物形象。
劇本的唱詞,則更多用以表現人物在特定場景中的思想情緒,甚至直接透露作者的心聲,具有強烈的抒情性。
可以說,唱詞往往就是詩,這一點,構成了我國戲劇文學的特色,也說明我國敘事文學與抒情文學之間互補共生的關係。
至於雜劇和南戲的演員,既要善於說白、歌唱,也要掌握科介)亦即舞蹈、武打乃至雜耍的技巧。
因此,元代的戲劇是綜合性的藝術。
而雜劇和南戲在唱腔上有明顯的區別,雜劇的曲調是由北方民間歌曲、少數民族的樂曲和中原傳統的曲調包括宮廷、寺廟、民間音樂)結合而成;南戲的曲調則由東南沿海的民間音樂與中原傳統的音樂結合而成。
由於雜劇、南戲在音樂文化系統方面均由中原傳統衍繁,彼此同源,易於溝通互補,它們的一些曲牌,名稱
相同,或者品味相同。
至於雜劇和南戲在音樂上的差別,實際上是南北方言差異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