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了,還有人說,就是作為曹雪芹來說,他的詩詞曲賦受到前代的,比如說漢樂府,或者魏晉詩體、詩風的影響。
因此這方面,也有人請教過蔡先生,問他能不能結合具體的情況,比如說,大觀園女兒的,或者說是寶玉、黛玉的詩,來說明一下曹雪芹的人物的詩歌,在承繼前代的詩風上怎麼樣演化。
對此蔡義江先生解答說,曹雪芹寫《紅樓夢》裡面人物的詩,還有一個考慮,除了每一個人物的個性以外,他是寫一部要推廣的小說,要普及的小說。
這些人物大多數沒有很豐富的生活經歷,譬如說,上過戰場,出過邊塞,或者打過仗,或者其他什麼,這些不是他小說的內容。
她們都是關在一個大觀園裡面,要合情合理地寫她們的那些情理的話,他要找出一種體裁,最符合這個人物的,不管這種體裁裡面各有不同,這個小說的普及性他會考慮到。
所以,老先生覺得小說裡面,像林黛玉寫的,除了大家一起寫的那些《詠菊花詩》、《詠白海棠詩》,這些詩也是反映當時清代普遍的那種文化的氛圍。
而這種現象以外,特別是林黛玉自己寫的,譬如說像《葬花吟》或者叫《葬花詞》,《秋窗風雨夕》,還有《桃花行》,這些他都採用了一個體裁,叫“初唐體”。
那麼就又有人會問,“初唐體”是什麼體呢?
簡單說來,是初唐的時候的歌行,七言歌行的形式,這種形式最適合於普通人的接受。
也就是就相當於我們今天講流行歌曲。
的確,是流行歌曲,不是高雅藝術,是流行歌曲,大家一看就能懂的。
題材不出於離別、相思,很符合這些女兒們的心境和情緒,歲月容易流逝,人生短促,就是這些題材,全是這些題材。
曹立波先生也對此表示,《紅樓夢》裡邊的詩詞,它實際上有深厚古典詩詞的底蘊的。
比較典型的,我們很喜歡的,讀起來琅琅上口的,就是林黛玉的《葬花吟》,還有林黛玉的《秋窗風雨夕》。
這兩首詩,實際上就是剛才蔡先生講的,模仿“初唐體”比較典型的兩首。
那麼,初唐時期,大家知道有兩首比較著名的七言歌行,一首是初唐的壓卷之作,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還有一首,也是大家熟知的,可能詩題不太熟,但詩句很熟,那就是“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那麼這首詩的作者是誰呢,就是初唐時期的劉希夷。
這首詩的名字叫《代悲白頭翁》。
而且需要說明,這首詩實際上對《葬花吟》的影響是很直接的,像類似於“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
算是直接影響到林黛玉的《葬花吟》“桃李明年能再發,明年閨中知有誰,”這樣的意蘊是很相似的。
而《春江花月夜》呢,曹雪芹曾經在四十五回裡直接挑明,他是擬《春江花月夜》之格,乃名其詞為《秋窗風雨夕》。
大家看這五個字基本是相吻合的“春江花月夜”、“秋窗風雨夕”是一樣的,對偶,很相似。
另外,句子也有很相似的地方,比如說《春江花月夜》裡邊“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和《秋窗風雨夕》裡邊的句子“誰家秋月無風入,何處秋窗無雨聲,”很相似。
還有結尾,《春江花月夜》的結尾“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林黛玉的詩“不知風雨幾時休,已教淚灑窗紗溼。”這意蘊都是完全相似的。
至於《紅樓夢》的藝術個性的話,可能很多人想問,《紅樓夢》的藝術個性什麼樣,何在,不說特點、特色,說個性。
講到這兒有一個巨大的問題,就是我們中華文化傳統上對於藝術品的一種看法,非常之重要。
這個關係到這個偉大作家創造文學的那個想法、辦法、手段,那是個什麼樣的個性。
就像曹雪芹寫賈寶玉,他本人就是這麼一個看法。
可是你記得到了後半部,到晴雯抱屈而死的前後,他寫怡紅院當中有一棵海棠先期枯萎了。
他跟花襲人兩人有一段談話,花襲人的一段議論完全是世俗的,普通的,一般的道理。
賈寶玉說,植物有生命,有靈性,有情有理,有交流感應,它知道晴雯快不好了,它預先枯萎。
這是賈寶玉對於我、物、人複雜關係的一種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