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敏嬌開口便是一口流利的英語。
在亞太國際電影節這種環境上,為了能夠讓更多人聽懂她的意思,講英語顯然是一個最好的選擇。
按照慣例,獲獎感言當然先是感謝了一大堆人。
“最後,我想要感謝堅持要拍攝這部電影的自己。我相信很多人都能夠這部影片中看到一個群體的影子,我只是想用自己的鏡頭將他們的影子從黑暗裡拖曳出,呈現在光明之下。最後,或許世界上還有許多的黑色巨輪,但我相信只要我們不斷地前進,終有一天能夠看見白色象牙塔。”
陳敏嬌輕輕吻了口獎杯。
“感謝華語電影。”
到底是什麼樣的電影能夠獲得最佳影片?所有人都懷著這樣的好奇,並在一天之後走入了亞太國際電影節的放映會首場。
第一部放映的作品,就是《黑色巨輪》。
陳敏嬌也在現場,坐在第一排。
整個電影放映結束,全場鴉雀無聲,過了很久才湧起掌聲。陳敏嬌趁著黑暗想要退場,卻恰巧在門口碰上了一對白發蒼蒼的夫婦,是一眼就能看出來的歐洲夫妻。
他們看到陳敏嬌也很驚訝。
“請問,你就是《黑色巨輪》的導演嗎?”那個老太太躊躇地問。
陳敏嬌點了點頭。
“太感謝你了,能夠拍出這樣的電影。”
這部電影實在是很壓抑。
老太太說這句話的時候,眼角的淚漬清晰可見。
“我真的很長一段時間沒有看過這樣的電影了。它給了我一種生活中很難以得到與體會的感受,我為能夠得到這樣的感受而感到的開心。是,這部電影或許看完並不能讓人快樂。但這種存在著的不快樂,才督促著我更加珍惜現有的快著,牽起了老伴的手,“所以,謝謝你。”
這個世界上有許多電影,也有許多情緒。
圓滿結局固然讓人開心,但是偶爾的悲傷也算不上太差。
它往往更能夠擊中人的靈魂。
陳敏嬌朝著二人鞠躬,並且目送著他們離開。
“阿嬌姐,看什麼呢?”小李趕上來。
陳敏嬌望著走廊盡頭的身影,笑了笑,搖頭,“沒什麼。”
只是有一點快樂,一點,自己拍攝的作品能夠被理解的快樂。
“對了!”小李想起一件事,“剛才有個叫邦迪的導演來前排找你,但是沒找到。”
“啊。”陳敏嬌皺了皺眉,回想著這個名字,然後她愣了下,“你說他叫什麼名字?”
小李手忙腳亂地從衣兜裡找出名片遞給陳敏嬌,“這個,邦迪。”
詹姆斯·邦迪。
一個在法國電影界頗有名聲的英國導演,這個世界的,法國新浪潮之父。
他找她幹嘛?陳敏嬌拿著名片,看了半天後,將其放回了手提包口袋中。她之前和索尼的經理約好了,今晚要一同進餐,聊一點不值一提的瑣碎小事。
作者有話要說: 今天去複查,醫生說過兩天就能好,到時候給大家多更一點!摸摸,等久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