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
一九八二年, 九月。
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前往內地就香港前途展開談判。
“阿嬌姐。”小李抱著一疊工作簿走過來, “你在看什麼?”
陳敏嬌站在窗前, 轉身搖頭:“沒什麼。今天天氣不錯。”她又問,“什麼事?”
“之前你提到的關於《黑色巨輪》的重映提案已經透過了。”小李抽出一張紙來。
陳敏嬌接過。
“阿嬌姐,幹嘛重映這部電影呀?”
小李不懂就問, 從不裝。
陳敏嬌拍了拍她的腦袋,“因為時機合適。”
中英會談帶來的後果絕不是一張宣告這樣簡單。再過兩年,《中英聯合宣告》出來後, 香港的歸屬就會定下。但是現在, 大家好像都因此而人心惶惶, 憂心忡忡,對於未來充滿焦慮。
她當時拍《黑色巨輪》這部移民片的時候沒想到這麼多,但人一到這個歷史潮流的節點的時候, 又會忽地靈光一現。
今日不同往時。
觀眾對於影片的審美需求也在隨著時間和事態的變動而變動。
所以她才覺得有必要把《黑色巨輪》開啟二次公映。
這是一個很冒險的決定。
陳敏嬌現在已經背負了太多的盛名。她的《信箋》在美國上映,獲贊頗高,票房更是一飛沖天。雖然不乏許多人是沖著導演阿諾去看的電影,但她作為劇中的主心骨,也是完全撐起了電影的命脈。她以一個亞洲人的身份出現在熒幕裡,讓許多人因她落淚或者歡笑,就已經算得上是美國影史上的一種奇跡了。
現在才1982, 不是2002,更不是2012。
或許等下次陳敏嬌再去到美國的街頭,就會有少年當街喊出她的名字。是她呀,那個女孩。
多少有點“崇洋媚外”的毛病, 眼見她在美國聲名鵲起,香港媒體對她更是追捧,說她是香港之星,未來之光,什麼好話都往她身上套。可香港媒體又素來是最會過河拆板的,要是陳敏嬌重上《黑色巨輪》,指不定會有什麼輿論出現。
因而公司就這件事開展了很長時間的討論,最後還是拍板決定,試映一段時間。
果不其然,《黑色巨輪》重映的公告發出去還沒幾小時,報紙就開始了冷嘲熱諷。往後更是厲害,《黑色巨輪》還沒開始重映,他們就已經開了天眼,對著票房指手畫腳起來。
“雙料影後陳敏嬌吃相難看,再炒冷飯。”
“一次失敗還不夠,《黑色巨輪》或再次於票房上碰壁。”
“貪心不足蛇吞象,美女蛇陳敏嬌能靠《黑色巨輪》吃下多少?”
“天才導演疑似才華用盡,窮途末路。”
“阿嬌姐,你都不急嗎?”小李可擔心。
陳敏嬌寬慰她,“就當作是免費宣傳,到時候去影院買票的又不是他們。”
更何況,這些媒體真當天嬌手下的傳媒公司都是傻子嗎?養兵千日用兵一時,要這點風波都扛不過去,那麼也沒有什麼存在的價值了。
就在無良媒體藉著陳敏嬌和《黑色巨輪》重映這一訊息博取熱度不斷撈金的時候,《每日港影》和《電影雜刊》則寫出了好多篇淺談或分析《黑色巨輪》的影評。
明裡暗裡都在和那些媒體互懟,姿態高,手段硬,特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