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昱在燕都舉行大會,一眾梁山泊的高層擁立下自稱梁王,準備建立屬於自己的國家。
稱王之後隨之而來的就是封賞手下的這群小弟,首先得到獎勵的就是在這次徵遼戰爭中立下戰功的兄弟。
按照戰爭的程序,許貫忠率領豹滔軍連下瀛洲、莫州、瓦橋關、岐溝關,收取涿州、幽州,並且在打仗的過程中一舉擊潰耶律大石的三萬援軍,作為統帥自然立下一等戰功。
杜昱對他當然不會吝嗇,不管怎麼說也是自己費盡口舌才請到的人才,有舍才有得,不給屬下高官厚祿人家憑什麼為你拼命。
因此許貫忠被他封為宣威將軍,繼續統領豹滔軍,現在大梁尚在發展的初級階段官制尚不健全只能先將就著,隨著日後的發展才能逐步完善。
之後便是林沖和魯智深,他們兩個是梁山泊的老兄弟,又很早就追隨杜昱,因此他們的封賞並不下於許貫忠。
兩人分別被封為明威將軍和歸德中郎將,雖然比起許貫忠低了半檔但他們也沒有不服氣,經過一次共同作戰的經歷,對其才華和能力都欽佩不已。而且兩人心知肚明,知道杜昱並不會虧待這些老兄弟。
他們之後便是楊春、陳達、崔埜和欒廷玉,三人隨著飛虎軍立下的戰功比許貫忠他們還要大。
不過,杜昱考慮到平衡的問題封三人以四方鎮守將軍,與林沖和魯智深持平。
封賞完老兄弟,接下來就是王驥、謝威、孫立、解珍、解寶等新加入梁軍的人,給他們的封賞就要純粹的根據戰功。
謝威比王驥加入梁山軍的時間早一點,立下的戰功也比較多,因此他得到的封賞之比林沖等人低了半檔,得到一個定遠梁軍的官職。
王驥的官位比較尷尬,相比他在大宋朝廷的職位還低上不少,只得到一個寧遠將軍的官職。
不過他沒有什麼不滿,兵敗被俘加入梁山軍就等於重新開始,沒有被人排擠就已經是萬幸那還能想那麼多,至少在梁軍之中只看軍功和能力,不會有朝廷的彎彎繞繞倒也舒心。
孫立、解珍、解寶是在梁山軍出征之前加入的,既不是梁山泊的老兄弟也不是收降的官軍,相比來說就比較吃虧,他們得到的是遊騎將軍的官職。
剩下的那些立有戰功的人也紛紛得到封賞,不過大多都是遊擊將軍和昭武校尉振威校尉之類的職位,不必一一提及。
一線的將士得到封賞後就輪到了後勤人員,拔山力士唐斌、撲天雕李應和鼓上蚤時遷三人均被杜昱封為中郎將,地位和官職與林沖等人持平,鬼臉杜興也被封為遊騎將軍。
參與戰爭的兄弟得到封賞之後非常開心,這中付出就有回報的感覺簡直不要太好。心中對杜昱和梁軍的歸屬感更加強烈。
杜昱清了清嗓子,按照之前自己琢磨的名單繼續封賞,這次輪到的就是朱武和史進二人,朱武一直在梁山泊中坐鎮,除了那梁山軍的老人新來還真不太瞭解他。
不管是論功行賞還是關係遠近,神機軍師的地位都不會低,史進就更是如此。
但對兩人他卻區別對待,朱武的官職與許貫忠持平,但他的任命卻是軍師之職。
畢竟梁軍還不是一個完整的朝廷體系,在初期搞得太複雜並不利於發展。
史進就不同了,他統領著杜昱計劃中最核心的力量聖教軍,官職上沒有太高只是與魯達持平,但論起實權他卻更大。
兩人過後便是焦挺、孟康、裴宣等人。
杜昱對他們的安排並不在武將體系,而是和時遷一樣,歸他直接統領,給了他們相應地位的文官官職。
除了梁山泊的高層之外,大殿上還有不少滄州和河間府等地投誠的大族才俊。